浅谈儒家文化对构建生涯规划体系的启示

2012-04-29 00:44史灵芝翁婧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体系

史灵芝 翁婧

儒家文化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它一方面强调为人着想,人我关系和谐;另一方面强调自我约束。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主流,它不仅引导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发展需要,更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对现代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正是从“仁”的原则出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和为贵”。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将其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有很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的精髓对生涯规划的启迪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各个历史阶段和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内涵影响。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儒家文化对中国当代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格魅力、构建人文思想和适应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仁”即忠恕,以“仁”为本,是和谐发展之根本,下级要尊重上级、服从领导,上级要礼贤下士、善待下级,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恕、相互谅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仁”;“义”即道义,以“义”育人,则是指团队精神的培养标准。任何一个发展较好的企业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所以企业都希望招聘到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员工;“礼”即伦理,以“礼”待客,可以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企业信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从而带动企业的强大乃至国家的强盛;“智”即明慧,以“智”为贵,说的是发挥才干、勇于创新、不断发展;“信”即信用,以“信”为贵,就是做人要讲诚信,“信”是做人之本、兴业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初筛简历时发现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曾经担任过班长,仔细了解后发现,其实大家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简历的“分量”,带着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伪造了“班长”的经历,但当大家同时面对同一个公司的时候便露出了马脚,导致的结果是这家单位没有招收其中任何一个毕业生,此时用人单位已不是对某个学生不信任,而是对整个学校的整个专业都失去了信心。

儒家思想与生涯规划的结合点

在构建中国特色生涯规划体系之前,需要弄清楚两者的结合点。儒家思想讲求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为人处世的经验,一种可以让个人顺利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国家强盛壮大的指导思想,是从学习生活、待人接物、处世为人、为官从政等各个方面揭示一些做人的道理。而生涯规划需要的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前提下,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验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时代的特点,选择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潜移默化的关系,人们寻求的是适宜的生涯规划,而儒家思想把做人做事两方面都讲得极为透彻,以“仁”为准则,做人做事坦坦荡荡,自然成事。

《为政篇》中有“君子不器”,讲的就是生涯定位,生涯定位是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关于职场关系的重要原则;“子欲养而亲不待”是讲生涯平衡;《论语·泰山》中,“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则是论述个人修养。我们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生涯定位,生涯定位需要从一个人终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不对考研、出国等具体的重要事件负责,而是着眼于长远来指导人生的发展过程。正如“君子不器”中所说的,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用途或成果来衡量全局的发展方向,要看得远、想得多、考虑得全面。目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究其原因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自身定位不准。有的毕业生盲目追求工作条件或待遇,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发展,频繁跳槽,几年后便会慢慢暴露出当初职业选择的局限性。

吸纳儒家文化精髓,完善生涯规划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作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引起了各大企业的重视,并逐步被引入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中。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更多是注重群体利益,强调人性、和谐、仁爱的成分较多,如果不考虑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而将其理论生搬硬套到国人身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国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必须与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相联系,从其中探寻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立所需要的支点,进而将其完善。

1.知己重在完善人性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说的是有美德的人不会孤单,肯定会有人与他在一起。这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条行为准则,对于个人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认为人立身处世要以德为本、为先,因而推崇那些道德高尚、品行端正者为“圣人”,而称那些无道德、缺修养的人为“小人”。“德不孤,必有邻”的思想还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孔子特别强调个体,认为只有个体的素质提高了,群体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涯规划体系时,在进行知己探索时,不仅要注重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而且更要重视其道德修炼和心智发展,这样才能使生涯规划的效能最大化。

2.讲究儒术,不忘诚信

社会越发达,对信用的要求也越高。伦理道德不仅是社会规范,更是社会资源。假烟、假酒、假学历、毒大米、毒豆芽、毒奶粉……假到了祸国殃民,毒到了百姓痛心疾首,国家的信用资源被严重糟蹋。同样,我们在一个企业立足、发展,也需要坚守诚信的原则,要对同事诚信、对企业诚信、对客户诚信……即使做不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最起码也要做到不伤害别人,所谓“利己不损人”,这虽是最低的要求,却也不容易做到。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你会收获一种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获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将得到一个恶果。

3.企业生存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会里,它一直是我国儒家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中国传统哲学揭示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术语。其中一些观点和理念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地汲取养分,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运用于企业生存之道中有3层含义:第一,做任何事情要有度,不要走极端;第二,把握好矛盾双方,保持矛盾双方的统一协调,从事物对立的两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偏不倚;第三,掌握好灵活多变的原则,并在事物的变化中看待问题,将遇到的事情放在当时的政策、形势、状态下来处理。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生涯规划中职业认知的基本,掌握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把握中庸之发展策略,也是培养自我职业情操的主要方面。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虽处于起步阶段,但理论借鉴西方思想进步较快,且与中国特色结合不断发展成熟,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规划理论体系。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以纲常伦理为核心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它对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等具有极强的凝聚功能和整合功能。引入该理论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既是对中西文化的有效结合,也是对古老文化理论体系的良好继承和发扬。我们应以相融为支点、以差异为借鉴,吸纳优秀的儒家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史灵芝,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翁婧,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实习编辑:祖 迪]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