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

2012-04-29 00:44姚治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师生大学精神

姚治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文化本质与功能的科学定位,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之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及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对发展文化的使命担当。《决定》中阐述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如此,于文化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引领者—大学,文化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影响力和魅力所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号召力,即使在一个人们的欲望和心愿之箭射向无数个方向的多元时代,魅力也依然会以持续的光彩给人们以润物无声的影响,而这种魅力就是文化的魅力,精神的魅力。

同样,大学文化也是一所大学的影响力和魅力所在。“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文化是大学生存发展、办出特色和获得赞誉的根本,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文化引领大学发展”“文化决定着大学的品质”“文化是大学的精髓”“文化是一种大学性格”等表述,一致表明了大学文化之于大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学不仅要做文化精神的传承者,而且更应是文化精神的源泉和创新地。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理应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和思潮的发源地,大学理应成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风向标。

文化认同——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大学的灵魂和精髓,在大学生存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优良的大学文化,会激励学校向着可持续的、生机勃勃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能创造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范,影响着学校每一位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等。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 建设大学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辐射作用和育人功能,是所有大学正在努力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大学要想发挥好对社会文化建设的作用, 承担好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辐射引领和文化服务支撑的重要使命,首先要做的就是建设好自身的文化,以及在文化建设中积极构建和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

1.认同及文化认同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认同是某一或某些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区分,自认为或被认为属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同一性和归属感。从这个概念出发,认同具有3个特点:一是互动性,即认同必须通过对“我群”与“他群”进行区分来确定个体或群体的身份或角色;二是动态性,即认同是一个过程,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具体场景下,认同所指向的具体内容不同;三是归属性,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的一致。

文化认同则是指某一或某些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属的一个群体的文化的认同, 又或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的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的文化产生的认同感。本文所指的大学文化建设中构建和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即指一所大学的师生对学校文化的信任与追随以及将自身价值观念与学校理念等同等。

2.为什么需要文化认同

大学是文化中心,是文化知识密集、文化成果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人集中之地。一所大学的文化是经过长期办学积淀而成的,体现了师生共享的校园价值判断,是在大学校园的特定环境中,所有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这种创造形成的过程。但大学文化的培育与形成并不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终点,大学文化的风格和特色一旦确定,这种基于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发展历程、发展目标,凝聚着师生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文化如何得到可持续的认可和推广,如何渗透到学校每一位师生心中,成为所有师生共同信奉的价值理想,则是在学校师生对大学文化达到共识之后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

换言之,大学文化的建设必须真正转化为指导师生行动的力量,得到师生内心真正的认同,而不是单纯的表述或几句口号或者纸上谈兵。因为有认同才有共同愿景,有认同才会步调一致。一所学校理念的推广、文化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成果的推出,都依赖于认同的构建和提升。

2011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将图书馆前的湖泊命名为“苹果湖”,以缅怀乔布斯、牛顿等“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故事,激励师生树立、传承和发扬创新精神。这一事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迅速传开,有的学生认为此命名有炒作之嫌,而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一个湖的命名可能带来的不仅仅是名字本身,而且还有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学校文化以及精神的体现。学院官方表示,命名“苹果湖”只是单纯地希望借此鼓励学生增强创新思维。可见,即使对于本校的师生,也不是理所当然地能理解学校的任何行为,师生的认同还需要不断提升。

增强文化的“四力”—构建和提升师生文化认同的关键

1.增强大学文化的凝聚力

大学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凝聚力。大学文化具有凝聚意志、形成共识、提振精神的力量,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提升大学文化的影响,构建和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需要不断增强大学文化凝聚力。

增强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可以激发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意识。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主体不同,在选择、把握、整合信息的速度、角度等方面就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由于年龄、校龄、经历、观念等的不同,所有师生也会对大学或大学文化的认识存在差异。尽管他们对学校的精神、制度、环境等层面的文化都已熟知或较为熟知,学校的文化与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在他们的意识中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熟知并非真知”,师生普遍感觉到的东西并不等于理解,并不等于追随和认同。然而,只有理解了,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只有增强大学文化的凝聚力,才能让广大师生把这种文化融入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

2.增加大学文化的吸引力

就文化而言,不论其表现的内容、特征和形式是什么,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学文化建设要使全体师生认同并取得成效,就要让大学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广大师生所自觉接受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大学文化的吸引力首先是与学校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每所大学在历史长河里沉积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岁月的凝聚,弥足珍贵,也愈加具有吸引力。如激扬江山的北京大学校园精神里似乎充满着古时太学的精神,以斗士的姿态去看待社会;含蓄内敛的清华大学校园精神则更像是有着西方气质的工程师,以建设者的眼光看世界。同样的,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根植于校园,吸引着一代代学生去传承、传播。

大学文化的吸引力还表现在要不断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要紧贴时代脉搏,蕴含时代精神、思想内涵、道德情操与精神光彩;必须是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新颖活泼,能够给人以美感、激情与力量的文化。文化所作用的对象是人,是人的思想、心灵、情感,必须让人愿意和乐于接受;要紧紧围绕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来建设,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人化文。

3.提升大学文化的传播力

文化不是化石,它如行云流水,只有流动才有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

文化传播力是指文化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进行扩散,从而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大学文化,是一代代人艰辛付出、精心培育,经过历史的不断锤炼、验证而自然凝结,然后又得到后继者传承,在不断的肯定和发扬中最终形成的。它的形成不仅需要一代代师生的身体力行,而且更需要扩大传播的信息量,提升传播的速度、精度和信息的覆盖面,同时还要考虑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等。近年来,公益、志愿精神是很多学校在学生培养中特别强调的一种文化,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和认同。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学校一直秉持着“用志愿实践体育精神,用体育促成公益事业,用参与成就学生成长”的理念,要求、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在一些重大体育赛事、社会重要活动中,都有学校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学校将这些志愿者的身影以画册、文集、影像等方式固化物化,既为学校留存了历史,又传播了学校师生拼搏创新的精神风貌。学校还有一个“希望九州”公益社团,社团自2009年成立以来,先后参与或策划了16场活动,一直做着平凡但不平常的公益活动。当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知道该社团的事迹后,迅速从不同的渠道加以宣传和推广,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了解、传播他们的行为,并投入到志愿行为中。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在传播和提升一个社团的影响力,而且更是在传播一种文化,提升文化的影响力。

4.挖掘大学文化的感染力

感染力是一种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和启发智慧或激励感情的能力。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0届文化讲坛”上讲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很多居无定所、衣衫褴褛的欧洲人,纷纷到音乐厅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他们似乎忘了贝多芬其实和希特勒来自同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败类深深地创伤了他们,而这个民族的伟大艺术则让他们恢复了心理的健康。这正是因为文化和艺术的感染力对于任何国家的人都具有震撼的力量。“文化是一种有生命感染力的精神价值,它往往以一种美好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因此,有感染力的大学文化不是概念,不是说教,而是一种真正让人心动的精神印记。

大学文化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个雕塑等,无形的是那些浸润在育人、办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是那些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范。但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感染力始终是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恪守的。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文化,如何把“有意义”变成“有意思”,把大道理转化成“小常识”,如何把无形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需要每个大学人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大学应成为文化的引领者[N].光明日报,2012-2-21.

[2]海路.多重视角下的认同概念. http://www.cass.net.cn.

[3]徐明稚.文化是大学的精髓[N].文汇报,2009-5-28.

[4]许长荣,朱秋德.多难兴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5]余秋雨.生命的感染力[N].解放日报,2011-12-30.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实习编辑:祖 迪]

猜你喜欢
师生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