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1986年的一个春日,我由甘肃省人才交流中心推荐,从南方来到祁连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个小县城,街道狭窄,建筑设施陈旧、落后,条件艰苦,我又是个南方人,生活上非常不习惯。刚去工作时,单位上暂时无房,我和结婚不久的妻子就暂住在一间旅馆内,一住就是三个月。县上一位主要领导得知此事后,跑到旅馆看我,并当即督促房管部门给我解决了一间房子,尽管这间房子只有六七平方米,但我们毕竟有“窝”了。
我一贫如洗,因为房子小,也没啥布置的。睡的床是用捡来的半截砖垒堆起的,上面搭了一块竹板;生火的炉子也是用砖块垒起的,单位同事和左邻右舍都把家里的好煤块给我送来了。我所居住的那排平房,前后左右都是县上的领导,有县委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和各机关部室的“一把手”,生活中,他们平易近人,穿戴朴素,经常问我缺些啥,需要些啥。单位一位副局长见我“家”中没有案板,把他家里的一块大案板送来了;图书馆里一位姓赵的女图书管理员见我们家中被褥少而单薄,给我们送来了她们家多余的被褥;县人大常委会赵副主任见我们米面少,便来到我们家,叫我去他家拿;县政府分管粮食供应的副县长见我是个南方人,爱吃大米饭,于是特批给我20斤……
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的心里热乎乎的。
祁连山的冬天是寒冷的,尤其是“三九”天,气温达到零下二、三十度。就在这样一个“三九”天,妻子要分娩了。在当地,妇女生小孩儿都要睡热炕,而我们的床却是块竹板,盘炕对我这个南方书生来说,是门外汉,别说垒,见都没见过。怎么办?于是左邻右舍都来帮忙垒炕,我至今记得这些帮忙人的“官职”:县人大副主任、监察局长、人大办主任、政协办副主任等,其中最热心的两位是司法局的副局长和司机。他们帮我捡砖、拉炉渣、和泥巴,利用早中晚、休息日,一天之内帮我垒起了炕。说实话,妻子那年冬日的“三九”天生下女儿,全靠这热炕支撑着。
俗话说,“屋漏偏遭连阴雨”,我们穷得叮当响,而妻子却难产,需要做手术,虽说手术费用只有二三百元,我们却束手无策。危难时刻,左邻右舍又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你五块,他二十,手术费又有着落了。县医院一位姓赵的妇科主任,下班回家正在吃饭,听我找上门说妻子晚上七点要做手术,便立马放下手中的饭碗,与妇科大夫赶来了。三个小时过去了,手术成功了,母女平安了,而他们没有抽一根烟、喝一杯茶。
我在那里工作一年多后,因工作关系,调到1000多里以外的一个藏区工作。临走的那天凌晨,天一片漆黑,这些“当官”的邻居们肩扛手拎,将我们那些不值钱的家当送上班车……
一转眼,26年过去了,前不久,我因工作关系,调到了离这个小县城几十公里远的另一个小县城工作。调来的第一天,我便和妻子、女儿来到那个我曾经工作一年多,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的小县城,答谢这些曾经给过我无私帮助的好人们。可他们有的去世了,有的调离了,剩下的只有少许人。这些曾经关心过我的好人们啊,你们是我一生中不可忘却的财富,我要一辈子记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