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代士人对科举制的态度

2012-04-29 15:00:34王婷
群文天地 2012年6期
关键词:取士科举制科举考试

王婷

摘 要: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十三个世纪,今人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身处科举制度下的中国古代士人们的态度或许才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士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和保障,它令读书人不畏“十年寒窗”的艰辛,它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平民百姓也可能实现的抱负。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十三个世纪,而且几乎从未间断。关于科举制的研究如今已蔚然成学,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认为,一件事物不应以它现今退出了历史舞台来否定它曾经存在的合理性。介于今人对科举制的评价,前人成果已很丰富,此处不再累述。但关于古代士人对当时科举制的态度问题,今人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本文将对此做较为详尽的探讨。

一、积极参与科举

隋朝统一全国后,将九品中正制改为科举制,这种更为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制度为后来各个朝代有所损益的沿用下来,并由此对读书人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在科举制度推行的唐代初期就已显现:

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卷1)“赚得英雄尽白头”便非常形象地表明科举制度紧紧地缠住了那些渴望仕进的读书人。

有学者曾从史籍的记载中对历代参加某一科考试的人数做过统计,仅进士一科录取总数就为98749人。如果按宋、辽各自的平均数加上所缺数目,这还远不是全部。①宋以后的明清时期,由于在防止舞弊的问题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严惩了一批营私舞弊的考官与考生,使得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它的“公平、公正”形象,更激发了每个人的竞争欲望,促使他们前仆后继。

除了参与范围广,古代的读书人为了登龙门、占鳌头而表现出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是令人感叹不已。高龄应试的尹枢、姜宸英、王严;屡次应试的潘襄、黄章、谢启祚,都在中国科举考试史上书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历史上的名人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比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李商隐。这些个活生生的事例,也正从侧面反映出了科举在士人眼中的分量,他们以金榜题名为毕生奋斗之目标,自然的就将参加科举考试视为通往仕途的金钥匙,至死不渝。

此外,科举制度之所以有巨大的吸引力,引得众生趋之若鹜,还在于凡由科举入仕者皆备受重视,地位显赫,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刘祁《归潜志》七)。他们金榜题名时那种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的喜悦心情也传达了对科举考试的痴迷。唐代诗人袁皓高中进士时,写下了一首《及第后作》,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黄滔进士及第。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了一首《放榜日诗》,前四句是:

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

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可见科举考试对士人有强大的吸引力,并经久不衰,而且“科举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崇高的”②。有学者说,清朝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废除了科举制。因为它使得一个阶层一大批人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士人参与科举考试的积极性。但它也确实存在很多的弊端,尤其是在科举制实行的后期,科举考试的弊端使得不断的有人站出来批评抵制它。

二、批评抵制科举

首先发现科举弊病并力图改进的是通过科举考试为官的士人。早在唐朝,洋州刺史赵匡在《选举议》中列举了科举制度的十一种弊病。他批评了进士科的“务为巧丽”,也批评了明经科的“徒竭其精华习不急之业”③。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学用脱节的问题在后世的传递中仍未解决,并最终形成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

清初,统治集团内部在八股取士的问题上也有过激烈的争论。康熙二年(1663)八月,曾经宣布:“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论、表、判。”④(康熙七年又恢复使用八股文)乾隆三年(1738)统治集团内部又有人对科举考试提出了批评并请求加以改革。

统治集团中对科举制的否定自然是出于自身集团利益的考虑,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封建统治,但对科举制度进行抵制和抨击最为激烈的莫过于那些有进步思想的士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⑤又说:“此法不变,则人才日至于消耗,学术日至于荒陋,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将不知其所终矣。”⑥清初的关中大儒李颙也指出八股取士是“以学术杀天下后世”,其结果,比“洪水猛兽”还要厉害得多。⑦

还有许多有才华的读书人如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吴趼人等,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励了有识之士寻找富国强兵的策略,同时也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弊端。作为为统治者提供官吏的科举制度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清末,科举考试虽被迫进行了改革,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四日,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之前被废除了。

三、结语

科举制度从诞生到废除,对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影响可谓长久深远。中国古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自我价值的最完美体现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考试。其实,在科举制尚未走向僵化时,人们所关注的并不是科举这一制度本身,而更多的是考试的结果。所以,士人们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更多的也是科举考试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吸引。但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古代士人大多热衷于科举是不争的事实。至于科举考试后期科举制度弊端日益显著,士人再也无法无视它的存在。加上清王朝内忧外患的统治,自然出现了对此制度的批判与抨击,改革以至于废除也是历史的必然。

注释:

①参见鲁威:《中国古代五大奇观:科举奇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② 李世愉:《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年。

③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

④王先谦:《东华录》康熙二年八月.

⑤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拟题》.

⑥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经义策论》

⑦ 李颙:《二曲全集》卷十二,《匡时要务》.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取士科举制科举考试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二三场
归纳总结“摸透”科举制
论蒲松龄对八股取士的矛盾态度
古代的考试
新少年(2021年11期)2021-11-05 13:07:08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科举考试”
环球时报(2019-10-21)2019-10-21 05:14:57
“科举”
环球时报(2018-10-15)2018-10-15 04:16:41
曹丕、曹植兄弟文学掾属考论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
“倒霉”的由来
感悟(2012年7期)2012-02-11 11: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