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徒雷登看近代传教运动的必然结局

2012-04-29 15:00:34孟文文
群文天地 2012年6期
关键词:司徒雷登政治

摘要:司徒雷登为传教来到中国。其现代派传教思想顺应了中国国情,使司本人与燕大皆获得了广泛的赞誉。然随着后来涉足政治,担任美驻华大使,执行美帝国主义政策,终遭到国人敌视。涉足政治,参与列强对华侵略是近代传教士的共同特征,也成就了近代传教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

关键词: 司徒雷登;传教运动;政治

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为来华传教士。少年时期回美国接受教育,后受“学生志愿赴海外传教运动”影响,1904年携妻子回中国传教。1908年到南京金陵神学院执教,1919年受聘为燕京大学校长。1946年受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离开中国。

一、现代派传教士与燕大校长

基督教自产生以来就分为保守派和自由派。近代在传教问题上,两派的分歧亦明显。传统派(保守派)认为传教是设立教会学校的唯一目的。他们把宗教课程、做礼拜列入学生的必修课,把发展教徒的多少视为衡量传教成绩的首要标准。而现代派(自由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服务功能,重视“通过学校的气氛和教师的人格力量,用基督教的精神感染学生。”司徒雷登无疑属于现代派,他在金陵时已表示“是正统派还是现代派的争论……由于我对后者抱有同情心,再加上经过客观的研究之后,我便对后者的见解持支持的态度。”随后,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的施政、表明的立场都可以从现代派思想上找到根源。

(一) 非基督教运动下的燕大——立案与改革

二十世纪前期,教会大学在中国迅猛发展,但它们均在国外立案。五四以来,反帝爱国、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在此背景下,1922年中国发生了非基督教运动,1924年非基运动再次兴起,并提出收回教育权问题。同期,北京大学等国立高校开始迅速发展。面对这两次运动及国立高校的竞争,教会大学不得不进行改革。上述情况下,现代派代表人物、燕大校长司徒雷登顺应中国社会潮流,积极申请立案与进行改革。

(二) 支持学生运动

二十世纪上半叶,学生在动乱的社会中扮演了积角色,爱国运动如火如荼。燕大虽为教会大学,但其学生在从“五四”到“一二九”等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始终站在学生运动的前列。作为燕大校长的司徒雷登对学生运动给予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如1934年燕京学生南下情愿,反对蒋的不抵抗政策。为此司徒雷登召集大会时说:“如果燕京学生没有来情愿,那说明我们办教育几十年完全失败了”。

司徒雷登对学生运动的支持,一方面出于对第二故乡中国的同情,另一方面也与其传教策略有关。1919年司徒雷登曾在信中写到:“此时此刻正值中国生死存亡的关头,燕京大学面对这样的报国时机,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在当时中国特殊年代里,司徒雷登对燕大学生运动的支持,无疑有助于教会及教会大学良好形象的树立,从而有助于传教工作的开展。

综上,中国化的改革,“以基督精神感染学生”的现代派传教策略,使司徒雷登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燕大的学生称他为“燕京的精神堡垒”;“在终身追随他的傅泾波眼中,他就是基督的化身;北大校长蒋梦麟称他‘真正代表了基督精神”。从其得到的广泛赞誉及影响看,司徒雷登无疑优秀地完成了来华的传教任务。

二、司徒雷登与近代传教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1946年7月,司徒雷登被任命为美驻华大使。1949年8月,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更加恶化,“燕大校园里掀起了反美高潮,一些青年教师开始写文章批评司徒雷登,指责他是反苏、反共、反对中国革命的美国特务,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司徒雷登由令人敬仰的“基督化身”变为“中国人民的死敌”。当然这种批评在当时特殊的时代下缺少客观性,但执行美帝国主义政策的从政之路确实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司徒雷登的从政经历并非偶然。西方传教士们为传教而来,但在西方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又都或多或少地涉足中国政治,参与了西方的侵略,从而遭到中国广大民众的敌视与抵制。这也成为司徒雷登和近代的传教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983年美国基督教会联合会曾发表声明,认识到“从消极方面来看,中国政府官员和许多中国人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基督徒,认为西方的基督教传教运动是西方为统治中国及其社会,全面施加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 宣教学家David Bosch 则指出:从十六世纪开始,“差传”的概念已经与殖民主义等同。无论传教士本人是不是这样知觉,他们充当了殖民扩展先遣者的角色。

综上,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对西方列强的仇恨、敌视成为中国民众的普遍情结。而此时来华的传教士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涉足政治,参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因此近代传教运动不仅因其文化入侵性遭到国人的抵制,更因其直接参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华而遭到中国的敌视、抵制。可以说涉足政治、参与政治侵略导致了近代传教运动失败的必然结局。

参考文献:

[1]赫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2.

[3]赵小兵.消极应对与主动调试——圣约翰大学与燕京大学发展方针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作者简介:孟文文(1987-),女,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司徒雷登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生于杭州归于杭州的司徒雷登
民主与科学(2017年5期)2017-11-06 09:00:51
司徒雷登:下级面前心虚气短
司徒雷登和他的中国事业——司徒雷登在华经历与人物评述
黑龙江史志(2015年9期)2015-07-10 11:55:06
司徒雷登找孙传芳筹款
今日文摘(2013年9期)2013-04-29 20:42:16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