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教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而关于三教合一的讨论从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中国的三教能够合一,是因为三教与其他国外宗教有不同点。而且中国的三教在社会、政治、教义等方面有着能够合一的基础。
关键词:儒;佛;道;宗教
三教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历史上,儒释道三教都有对从自家的角度构建三教合一的诉求。而与西方宗教相比,中国的三教有着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下我从几个方面来浅谈三教合一的政治思想基础。
首先,中国的三家宗教或者思想,其本质上都是多神论。区别于西方的主要大型宗教的一神论。多神论与一神论相比较,它的教义更加平和,因为要包容各种形形色色的神佛,就必须在教义上给他们留下空间,给他们留下表现神力的空间。并且由于存在着多个神明,互相之间的功能和性格必然会产生矛盾,这也需要教义上的调和。不过多神论的宗教在组织纪律和狂热性无法和一神论相比。古代犹太教就是一个例子。在犹太教的前期,信仰是多神的,作为游牧民族一直迁徙,并且被大的部族和帝国统治着。
其次,中国人信仰上的实用性。中国人传统上都不会被一种信仰所禁锢。中国人倡导宗教上的实用主义。遇到什么什么庙就拜什么佛。遇到道观就去拜三清,遇到寺庙就去拜佛祖,遇到孔庙就去拜孔子,以至后来遇到教堂就去拜天主。反正都是神明,多拜拜没错。然后就是遇到什么事就拜什么神,小说电影中的黑帮组织拜关公,沿海的渔民拜妈祖,商人们拜财神。既然在信仰上有这样的实用主义的话,那么对宗教的包容性就必然很大。
再次,中国一直有着精灵崇拜和圣人崇拜。所谓精灵崇拜,就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可以说这种崇拜自人类出现就产生了,因为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大自然,甚至于征服大自然。然而大自然的能力可以说就是无穷的,既然这样,远古的人们皆退而求其次,去对大自然进行崇拜,希望获得保佑和祝福。为了获得大自然的庇护,他们就对自己想象的山神,水神等一系列的精灵神进行献祭。在历史上经常看到这种活动,比如最有名的就是公孙豹阻止用女子祭祀河伯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从三代开始就有了圣人崇拜。这里所说的圣人崇拜和西方的圣人崇拜不是一回事,在西方的圣人,大都是被宗教最高机构承认的为宗教性的事务所牺牲的人。他只是为了宗教而做成了牺牲,并没有其他的突出表现,而且还有是为帝国主义侵略做帮凶而被杀掉的传教士。
圣人崇拜和精灵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正统宗教的需求。使得平民大众在信仰上就不需要完全倒向正统宗教。继而使得正统的宗教不得不将这些圣人和精灵纳入到神灵的范畴中,进一步扩大多神的范围。由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经常在同一个神被放在不同的宗教场所中。这样拥有同样神灵的几个宗教,它们自然不会有太大的信仰冲突。
再次,三家宗教在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上的一致性。在中国是家产制的官僚社会(马克思韦伯语)。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石,所有的社会事务都是围绕家庭来展开的。这就使得伦理道德成为维系小家庭,继而到大家族,以至于整个社会的重要工具。为了保证伦理道德的牢固性和确定性。各个宗教都努力做这个方面的工作。无论是儒家还是道教还是佛教,都讲孝的观念,因为孝的观念是维系家族的重要伦理道德。继而,鼓励忠诚和诚信,这是维系上下级及其朋友关系的重要观念。经常在史书中看到,标准儒家的士大夫总是有着佛教的慈悲心和道教的逍遥气质,然后从事着儒家要求的建功立业的活动。可以说,三家宗教在伦理道德上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且三家宗教在社会责任上也是一致的,救危扶困是它们自己认为的责任。每当灾祸之年,儒家的士大夫阶层,佛教的寺院或者道教的道观都会接济饥民。
再次,三者都与统治阶层密切联系,成为帝王们控制思想民众的重要工具。儒家思想就不必说了,它一直是为统治阶级所用的正统统治思想。佛教的著名高僧都被帝王册封,道教的著名的高道也都被帝王册封。不光如此,佛教和道教还为帝王阶层提供心理慰藉,为他们的来世规划一个美好的场景。
最后,在三教的教义中,三教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划分和追求的方法上。作为明确的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承认有一个高于此岸世界的彼岸世界的存在。而儒家虽然不常说彼岸世界的问题,但是孔子有句话代表了儒家的态度:“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是承认鬼神的存在的,承认与当下的世界相区别的死后世界。但是它却认为当下的世界如果都没有认识清楚,都没有完成在这个世界人所被赋予的责任,那么就更不用去说死后了。所以三家思想都是承认有一个彼岸世界的,都认为这个彼岸世界是应该被关注的。不过三者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佛教完全就是着眼于来世的幸福,现世的苦就让它去苦,只要忍耐和行善,现世的苦可以换来来世的甜。道教是认为要达到超出生死,无所依待的境界,这样二个世界就沟通起来的,从而不用去担心死亡和来世。而儒家认为一个真正的人,只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依靠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就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圣贤,成为不朽。而且三家思想在追求这一超越目标的具体方法上,虽然路径和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也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有明确的师承,或者说是创教者,都承认前代高人和悟道者所流传下来的经典对个人的修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都强调静心养性的独处功夫。都强调天地宇宙中有着最高的规则和智慧。都强调这种规则和智慧能被人掌握和运用。这几点的共通之处,在以后明末清初提倡三教合一的人物的思想中,都得到了发挥。
(作者简介:张晓立(1987-),男,安徽蒙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