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是难度较高、占分比重较大的部分。很多学生想通过苦苦背记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写作分数,但结果收效甚微。该文从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的困境入手,就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较弱的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写作技能的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英语写作;现状;技能提高;方法
一、引言
在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评价体系中,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地位不容小觑。为使英语等级考试顺利通过,很多在校大学生采用题海战术,绞尽脑汁,苦苦背记。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英语综合水平,一直都是薄弱环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大片学生容易对写作产生恐惧感,英语写作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以至于词不达意、审题偏差、思维混乱等现象经常出现在英语四六级写作中。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来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普遍不高,这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就客观而言,英语写作要求学生在听、说、读能力兼具的前提下对知识储备中的表达技巧(如语法、词汇等)进行灵活调度,其本身的难度系数较大,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能达到这一高度的学生少之又少,这给部分学生的英语写作出了一个难题。另外,部分大学的相关教学不够系统、比较零碎,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写作课程;没有统一的进度安排,缺少专题训练,往往是放手让学生去写课堂布置的作文题,教师对文字的修改润色与语病的举例分析很少,评价与修改较为笼统。
就主观而言,首先,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与专业学生在英语的实际水平与对英语的喜爱程度上有一定的差距,并且他们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应试过关上面,把应试过关当作终极目标,对提高写作能力而言,这种只为考试而学习的方式难以生效。只顾范文的背记,忽略了钻研社会意义、论据层次以及篇章结构,很容易导致学生写作时思路匮乏,文章结构混乱,考试成绩不尽人意,文字表达不流畅、不自然,掉入机械与粗糙的泥沼;其次,在我国,很多时候,学校把英语视为学科知识来进行考核和教学,学生们感受不到英语语言环境的熏陶,学生难以享受到用英语思考、对话和交流的快感,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较为被动。
三、四六级考试中学生英语写作的技能提高方法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技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中英文文化与思维差异,力求使遣词造句精准到位
中国学生往往不了解有些近义词在英文中的区分,以至于出现误用。譬如,huge、big与large在句子中的用意与用法是有差别的,它们是常用的同义词,其中huge主要是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语势比large强,large比较正式,用于修饰非一般的“大”,在语势上,它显然比“big”强,它们各自的使用特点体现在以下句子中:
另外,在英语写作当中,思维方式的转换比语言之间的转换更为重要。中文与英文在思维与文化上是有区别的。由于汉语言思维和文化对中国学生有较深的影响,致使中国学生往往中式英语来进行写作。例如,学到了很多知识用英语说应该是,而很多学生却说成是“learn a lot of knowledge”。
因此,对词句的运用与把握,要注重它的表达效果,同时还要了解它与英语的表达方式是否相符。倘若不仔细推敲语言的内在属性与情感色彩,不了解中英文的文化与思维差异,是难以写出字字珠玑、生动形象的文章的。
(二)关心时事,广泛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
广泛的阅读对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阅读各类通讯、新闻与故事和文学类英文书籍,有助于对各国社会风貌、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的了解等。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增加词汇量与了解更多语法句式。还有,通过阅读还可以学习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增强文字感染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想写出能放映一定立意价值,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优质文章来,需做到广泛阅读,关心时事。要想使写作能力基础提高,就要广泛阅读一些英语材料。
(三)对篇章与句式结构要勤于收集和模仿,强化日常训练
勤于动笔对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调动对英文写作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以用英语写信、做笔记、每星期写一篇命题作文等方式来强化写作训练。还有,要学会对试卷、书籍、高分句型等等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并抽空来背记,这样考试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另外,此处的模仿是指在英语学习中,重点模仿优秀的句式结构与篇章,而不单指把考前背的几篇范文用于考场上,也不是指个别单词。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更流畅,可以记忆与模仿一些经典句式与结构。譬如,表示原因可用,而非一味用“because”。
参考文献:
[1]初春玲.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中的母语迁徙现象之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
[2]王柳灵.试析高职高专学生英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得分分析[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4).
[3]肖颖.大学生英语写作策略、认知风格、写作成绩间关系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09(2).
(作者简介:徐晶(1980.11-), 男, 汉, 本科,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