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从体验情感与道德、欣赏技能与技法、了解历史与政治以及关注精神刻画与心理表现四个方面探讨了美术欣赏的教学目标,希望能为广大美术教学老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教育;美术欣赏;教学目标
对于美术教师而言,面对美术欣赏教学,我们既爱又恨,爱是因为我们深知它的重要性,恨是因为我们付出极大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却收效甚微。种种方法不管正确与否,适合与否,都可以看出我们在探索,我们在徘徊,但我们始终明白我们实施美术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一、体验情感与道德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倾注了美术家满腔的感情,欢乐、幸福、甜蜜、思恋、苦涩、悲哀、痛苦、绝望等一切人性之中最为深沉的情感,都在作品中被浓烈地渲染出来了。画家一方面通过作品自内而外地宣泄与表露自我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在感动自己的同时还希望感动观者,通过作品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而观者又透过作品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交流,在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的同时又产生了超越作者所表达含义之外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创作。在作者、作品、观者三者中,作品是连接两者的桥梁,这就是作品的第一任务和存在的价值意义。
事实上,有很多作品传达着一种更为崇高的,具有鼓舞力量的情感,这就是道德情感。内在的自我意识是人的良能良知或者善良意志,而外在的媒体物界除了道德舆论、规定之外,还有教育为之所作的贡献,优秀美术作品就是理想的媒体物界,因为它的直观性和愉悦性容易激起受教育者的自觉、自悟,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着道德教育。
在人们厌倦了说教式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优秀美术作品因其直观性、生动性等固有的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二、欣赏技能与技法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被世人所推崇,无疑是因为作品融聚了画家最为娴熟的艺术技艺,或开创了某种技能的新纪元,或代表了一流派的风格特征。这样的美术作品是对前人创作的继承与超越,是后世的楷模。所以,美术技能的赏析与摹习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根本任务。
翻阅中小学美术教材,我们总能发现很多大师的名字和名作齐白石、徐悲鸿、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莫尔、毕加索、周昉。吴道子….因为他们对我们学习美术技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引导孩子们研习齐白石的作品,首要就是学习他将阔笔写意花卉与工笔细密的虫鱼写生巧妙结合,学习他简练质朴的造型,学习他“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和“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的精神境界。
三、了解历史与政治
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被称为历史,就是因为已经过去,时间就为过去的事情披上了一层忽明忽暗的纱幔。但这些事情在发生的时候,却是那么的生动而鲜活,它影响着当时乃至现在的人们。“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该怎样读史?方式有很多种。学术论著严谨真实,但读之常常令人犯困;历史剧精彩热闹,可惜只能博人一笑。但我们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非常生动且具有直观性的历史教育,这就是那些大师们留下的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从来就是与历史、政治紧密相连的,在照相机还没有发明之前的很多年代里,画家可以说并不仅仅作为艺术家存在着,而是作为“记录员”存在着,他们以画记史,也就是记录发生在人们周围的大事件。从某种程度来说,画比文字更加生动直观地表达了历史的某个侧面。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算中国五代人物画家顾闳中,他的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地地道道的“绘本”密奏。他将大臣韩熙载夜晚在家先后做什么,跟谁在一起,都一五一十地作了详细描绘,以便给皇帝一个最为直观的判断。现在,即使是还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通过这幅画,多少也能明白其中的大概意思。
四、关注精神刻画与心理表现
如果我们将每一幅美术作品当成一个窗口,那么通过一幅美术作品就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文化之窗。
这一扇扇窗,不仅包括宏观世界,也包括微观世界。大师们通过绘画语言符号实现了让人信服的“第二情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品带给人的妙境。
在美术作品中,孩子们似乎都喜欢欣赏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如人、植物、动物等,以及由这些客观存在体所组成的精神世界;宗教。
美术欣赏教学的责任不仅仅是带孩子走进作品,更是将孩子们带进与作品相关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之中,让他们学会享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学会享受生活,享受艺术,享受审美人生,这就是引领他们走向高层次文化领域和 高品质生活的开端。
五、结语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可以从1992年颁布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2001年实施的《美术课程标准》中窥见一斑。如何让学生能从名人名画中看出作画者的意境,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能够欣赏美术作品,作为美术老师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还需要我们美术老师更好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信在我们美术老师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找到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滕守尧主编.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史宁中等主编.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