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高校广泛存在着大学生弱势群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逆商教育,教会他们正确认识人生的逆境,树立战胜逆境的信心,对其在逆境中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集体课程与个别帮助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将有效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大学;弱势群体;逆商教育
一、逆商的定义与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逆商的全称为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缩写为AQ),它是由美国学者保罗·斯托茨在二十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逆境商数(AQ),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逆商教育就是要在学校中,开设面对逆境或者挫折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迎接困难挑战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逆商的高低对一个人的人生成就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逆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那些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来说,逆商教育更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存与于分析
高校中的大学生历来被称为“天之骄子”,他们经过高考激烈的竞争,才进入了大学进行深造。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强者,因为他们取得了高考的胜利。然而,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家庭贫富、社会地位、学习成绩、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他们沦为了弱势群体。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大学生弱势群体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来自农村或者城镇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经济拮据,而滋生出了自卑、抑郁。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不能融入集体,从而造成他们的人际关系差,进而使他们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2、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前那种单靠“勤能补拙”的学习方式,在大学中却不再那么有效了。所以常常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进而自暴自弃。
3、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在家里被父母宠溺惯了。然而到外地上大学以后,离开了父母的呵护。自己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的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一旦受挫,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同学马上变得消极被动、缺乏进取精神。
4、一部分自身生理有缺陷的同学有很强的自卑感,他们不愿意与老师同学有过多的接触,唯恐自己在交流过程中受到伤害。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不但影响他们自身的成才和高校的发展,而且还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弱势群体中开展逆商教育,已经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三、对大学生弱势群里实施逆商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1、开设逆商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我们无法完全区分出哪些学生的逆商高、哪些学生的逆商低、哪些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强、哪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弱。因此,我们的学校要针对所有学生进行广泛的逆商教育,以提高大部分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时的反应能力。
2、辅导员深入学生中,针对学生具体困难给予帮助
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老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并且将这些情况登记在册、上报给学生工作处。针对家境贫困的学生,学校除了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外,还要帮助其树立信心、努力学习,以克服其自卑的心理。对学习情况不佳的学生,辅导员和心理辅导老师要主动帮其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提高成绩。针对那些家庭条件优越而自身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学校应开展一些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让那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到偏远山区的贫困家庭区生活并参加劳动。使那些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真是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伟大。
3、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专门的逆商训练
可通过让学生写逆境行为反应日记,了解学生面对逆境时的心理过程、行为反应。然后,依据他们的个性特点、遭遇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辅导,进行逆商训练。可以用以下的模式加以引导和训练:(1)遇事由抱怨不休变为积极思考。让学生养成这种思维习惯,一旦遇到问题要少抱怨、并冷静地想办法。(2)先看优点,再看缺点的思维模式。当挫折发生时,学生应该学会在挫折中找到优势,并把它转化成为进步的助力。(3)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总结失败的原因,并积极乐观地努力下去,成功便指日可待。
事实正是如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物大都是经历过人生的逆境的。因此,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逆境,并采用积极的方式去对待它,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它。所以,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开展的逆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他们掌握了逆商培养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并能够做到辩证地看待困境与失败、调整好心态。他们必将成为生活的强者,并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保罗·斯托茨 逆境智商[M].乔健,姚志刚译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2]孙万强,付斌.提倡在大学毕业生中开展“逆商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4(23).
[3]陈宁香.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及其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2).
[4]刘若刚.高校新生中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作者简介:陈梅,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