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人性论

2012-04-29 13:06:42刘岁梅李文军
群文天地 2012年6期
关键词:潘金莲金瓶梅人性

刘岁梅 李文军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可分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辨证统一。从人性这个角度分析潘金莲,她的淫乱之丑和杀人之罪是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做支撑的。她同时也是受害者,从她的命运悲剧可以反衬出众多下层妇女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金瓶梅;潘金莲;人性

潘金莲是兰陵笑笑生从《水浒传》里借来,暂缓死期的一个女性。在《水浒传》中,她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合谋杀夫,武松从开封回来,查清原委,一把抓过,手起刀落,便结束了她的生命。到《金瓶梅》里,她躲的快,西门庆逃的早,金钱买得鬼推磨,武松反而流放孟州道。由此,她作为西门庆的第五房妾又快活了四年半。及至西门庆一死,她与陈经济奸情败露,被月娘托王婆发卖,才被流放归来的武松一刀结果。给潘金莲定“性”,不能不看她在西门庆家的所作所为。如果深入剖析,我们就会发现潘金莲有较为丰富的人性层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是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的三种关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这三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的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人的精神属性是指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精神属性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因而可以把人性或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人的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为人了,更谈不上其社会属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并没有停留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而是认为仅凭人的自然属性还不能把人与一般的动物真正区别开来。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更多的标志着人之为人的特点。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具有根本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属性。从人性这个角度辨证的来分析潘金莲,可以看出:

首先,她有淫乱之丑、杀人之罪。与她发生性关系的男子有六个。当然,我们不是单靠数量论定性质的。与张大户有染,这不能责怪潘金莲,因为她是受害者。与武大郎,尽管他们是外力撮合,不般配的,但他们毕竟是夫妻。这些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因素,是她自己不能决定的。与西门庆、与琴童、与陈经济、与王潮儿等,这里面就染着不同色彩的罪恶。比如她勾搭西门庆,从而谋杀自己亲夫,这就超出了淫乱的范畴,是她人性弱点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潘金莲的淫乱是社会扭曲的结果,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潘金莲杀人,除杀武大郎用药,杀官哥用猫外,余皆不露动机。张大户死于其手,自蹈色渊而溺;宋惠莲死于其手,自陷奸谋而迷;李瓶儿死于其手,先杀子再继之以精神凌辱;西门庆死于其手,纯然是纵欲无度。论罪,潘金莲首应法判而死,或被仇人报复而亡,但是她都躲过去了,这主要有西门庆家族势力的护持。如果西门庆不死,那么潘金莲就有可能永无亡日。

其次,潘金莲是受害者,从她的命运悲剧可以反衬出众多下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潘金莲的父亲是裁缝,“做娘的因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没有得到父母的童年之爱;被卖为奴婢;王招宣死后,母亲又将她“三十两银子转卖与张大户”;奸情败露后,被转嫁给武大郎,明妻暗娼。但最后她因为爱而不择手段,由被害者变成了害人者,人性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她已做到这一步,但仍没有摆脱不幸。西门庆忘情背叛,说娶孟玉楼,梳拢李桂姐,甚至逼使她剪下“一大柳(绺)”头发,献给妓女;吴月娘正妻尊崇,钳制着她的自由,斗气使性之后,仍然要去跪拜谢罪;妾与妾之间的争风,潘金莲生活在封建社会一个妻妾成群的大家庭里,为了保住自己的“爱情”,她只有忍受无尽的嫉妒和折磨,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不留余地的应对一切竞争对手,对付孙月娥、李娇儿的联盟,对付李瓶儿的金钱优势与生子尊贵,对付孟玉楼的自由主张、隔岸观火;妾与婢之间的争斗,她虽然骂宋蕙莲,打如意儿,咒王六儿,但这些佣妇的的确确在她的眼皮底下与西门庆构成了床上夫妻;想与西门庆生子而无子;第三次被卖;最后被武松骗杀,连心肝五脏都被掏了出来,由此结束了她不幸生活的最后一次。这就是潘金莲在生存的威逼下的悲哀和无奈。综观潘金莲的一生,她为追求她自己的理想生活,绞尽脑汁,用尽手段,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但是她最终没有扬眉吐气过,面对她的是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而这种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最终导致她走向了罪恶。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女性,一生都在挣扎。写淫妇,只要写淫乱即可,而写潘金莲,是在写历史、写社会、写人生。潘金莲的诸多不幸,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因此,作者从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这二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更加清楚的让读者感悟到潘金莲既是一位淫荡的恶妇又是一位深受封建礼教残害的受害者,进而从人性层面更加深刻的剖析出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无情摧残。

参考文献:

[1]秦修容整理.《金瓶梅》会评会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

[2]张澎军,郭凤志.《中国教育报》[M].北京:中国教育报刊社,2002.

(作者简介:刘岁梅(1982-),女,陕西韩城人,辅导员,助教,文学学士,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教学;李文军(1981-),男,汉族,湖南祁东人,贵州安顺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方言、语言教学。)

猜你喜欢
潘金莲金瓶梅人性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美食(2022年5期)2022-05-07 22:27:35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杂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红楼梦学刊(2020年2期)2020-02-06 06:14:24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妈妈宝宝(2019年9期)2019-10-10 00:54:02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6:20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功能与人性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潘金莲幻想一对一的情爱是悲剧
小说月刊(2014年4期)2014-04-23 08: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