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燕
摘要: “德育接受”是德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接受”问题是提高德育教学成效的生长点,剖析德育接受机制的过程,将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工作,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德育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使德育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作。
关键词: 德育教育接受过程心理层次
德育教学的接受,指学生对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播的思想信息的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外化和践行。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心理层次。
一、接纳德育信息
接纳教学信息是学生接受德育教学的首要环节,主要包含注意、理解和确信三个心理活动过程。
1.注意
通常学生对德育教学的注意以“有意注意”为主,但是德育教学不能完全依靠学生的“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需要学生主观意志的参与,持续时间短,且持续这种注意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注意的调控、调动,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调动、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学生接受、理解、记忆信息的目的。
2.理解
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自我认识。德育的很多内容都依靠学生的“间接理解”。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道、解惑”,其内容往往很难完全以直接理解去认识,只有靠对该事物产生的背景、原因、作用等的分析,才能逐步理解其意义。因此,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对信息知识理解的特点,对讲授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增强学生的理解。
(1)从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经验入手,“理解就是以人的已有经验为依据对事物的译码过程”[2]。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德育接受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生活实践的问题,教师应发掘讲授内容与学生经验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并由此入手讲述说明,否则学生就会因感觉不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的关系而不能理解它的意义。
(2)学生对教学的理解总是受一定情感的影响。学生心情愉快时,“有意注意”持续时间长,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呈现出以教师调节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学生情绪低落时,反应迟钝,头脑在这种状态下缺乏接受机制。学生通常会选择理解那些与自己的情感相吻合的能引起共鸣的内容,而回避对与自己的情感相抵触的内容。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受认知的影响,而且受内容所具有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重视把握、调动学生的情绪。
3.确信
学生对德育教学过程中接触的信息不一定都确信。只有当学生对信息的可信度有了肯定的判断后,对信息的确信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在教学信息的建构上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以接受效果作为重要的标准,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加工、组织、选择、设计等。
二、改变态度
人们易接受真实的信息,但要改变态度则比较困难[3];德育接受的真正困难在于个人内在信念的改变。德育接受是一个痛苦的放弃过程,只有放弃原有的褊狭信念,才能接受德育内容,确立新的信念。
1.态度改变的过程
首先是顺从,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答考卷时表述同教材一致的观点。其次是认同,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在心理上与教学内容产生心理共鸣。最后是内化,是把德育教育内容纳入思想体系中,转化为个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信念。
2.在德育过程中建立“授受”关系
德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关系是影响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
(1)正确对待需要。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要了解支持态度的需要是什么。德育过程应重视对学生内心需要的把握。同时,对学生的需要抱有正确的态度,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需要结构,提高学生对高层需要的自觉程度。
(2)平等的态度。只有当学生感到教师在态度上是与自己平等时,才会激起愉快的情绪,教学才能有良好的氛围,对学生的引导才能有效进行。这需要教师理解、尊重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以教育者自居。
(3)心理换位,即设想自己是处于学生的角色,去理解学生的需要和行为动因,把学生当做主体。施教者要设想自己是信息的接受者,去体会学生对教学可能会有的需求和可能产生的视听行为。双方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德育教育取得成效。
三、外化于行
学生在德育教育的接受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大部分停留于态度的转变环节,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态度的引导,为学生行为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师对自己讲的德育内容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否充满激情。这些心理因素会直接感染学生。德育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才会乐意接受。德育内容要有理论深度和逻辑说服力,能够回答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内容必须具体化,充满感性形象能够感染人;要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便于在实践中运用;同时教育者还要善于营造德育接受所需要的情境氛围。
学生对德育教学的接受机制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德育接受”是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其中每一环节皆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和许多未知因素的影响。
“德育接受”不是一次完成的,所以使德育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是一项颇为复杂艰巨的工作,这还需要探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蔡敏.论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21-25.
[2]张葆光.“合力推进素质教育论坛”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06,(10).
[3]郑确辉.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要“六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
[4]胡俊.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5]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5[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