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晶
展望2013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阴影并未褪去。无论是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大陆,还是饱受“财政悬崖”之苦的美国,再到通胀严峻的新兴经济体,金融行业的持续不景气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实体经济。如何振兴中国实体经济?有哪些国际经验可以借鉴?《中国经济周刊》连线海外经济学家,听一听他们的观点。
波兰前副总理格泽高滋·科勒德克——不走美、日的老路
科勒德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必须在很多制造业和服务业上进行投资,而让经济保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实体经济多样化。
科勒德克强调,中国实体经济的未来不需要重走美国、日本的老路,即以某一项单一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实体经济的未来应该是在很多领域都拥有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
针对如何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提升在产业价值链的地位,科勒德克坦言,这个问题也是波兰制造业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中国的制造业要改变现状出路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需要有政府主导和支持的配套政策,但另一方面更需要的是市场竞争。如果中国在未来可以更加开放,中国的企业就会面临更多的国际竞争,这就迫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上。
花旗集团高级副董事长威廉·罗兹——银行应更多地借钱给中小企业
花旗银行前董事长、花旗集团高级副董事长威廉·罗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的银行在2008年和2009年时为了应对危机曾经大量放贷,这一刺激政策不仅保证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更是挽救了全世界。但另一方面,在这么大规模的贷款面前,不可避免地会有坏账出现。关键在于中国的银行如何认识它、掌控它、处理它,并最终解决它。罗兹认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都处在可控的范畴之内。
对于银行业该如何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罗兹表示,中国的银行系统应该更多地把钱借给中小型企业。现在的趋势是银行贷款更多地流向大型企业而不是中小型企业,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美国、欧洲甚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銀行应该更多地支持中小型企业,因为他们才是创新的主体,而创新是增长的关键,并且因为这些企业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所以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投资节能环保产业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以每年大约15%的增长率递增。2010年包括光伏、风能等的投资总额达到550亿美元。比罗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投资节能环保产业可以视为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机会。
比罗尔表示,近年来,中国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这些投资本身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目前中国国内对于低碳经济仍然有着巨大的需求。
国际能源署预计,未来中国将继续在风能领域继续投资6000亿美元,在太阳能领域投资2000亿美元,这将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投资的领头羊,也使中国有良好的机遇成为在这个领域的领袖,有机会去发展这方面的技术并造福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