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立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独特的民间文化为内核,推 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民间文化
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社会群体,他们为城镇现代化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多数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文化生活,尤其是与城镇原有居民相比,可以说是非常贫乏。尽管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缺乏适合农民工的文化设计。农民工既需要农村文化的养育,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过年过节还需要返回农村,也需要城镇文化的特别关照,因为许多人对城市文化未必适应。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为此曾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希望农民工感到都市不仅是谋生的场所,也是自我塑造的最佳地方。但在对上海农民工进行的调研中却发现,他们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以下,其中大部分还要寄回老家,文化消费的可能性极少。他们工作时间普遍比较长,没有正常的休息时间,更不要说什么 文化娱乐了。即便有文化娱乐,排在文娱方式第一位的也只是看电视,而打牌、搓麻将的也占46.9%。在“常读的图书种类”中,有关工作专业方面的书占很小比例,多数农民工不会去购阅书籍,而是去小摊小贩处购买非正规渠道的廉价书籍和碟片。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他们“参与社区读书活动”占13.1%,“参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5%,而参与节庆活动仅占4.7%。农民工反映,不是他们不愿参与培训活动,而是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活动太少。更令人遗憾的是,农民工对城市提供的文化服务以及文化现状不满意率竟达到57.1%,满意率仅为0.7%,还有许多人是无所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 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2.建立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机制。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乡土文化只有与现代的都市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中,才能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为此,一要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二要建立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光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社会 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还要积极组织农村文化服务活动。要广泛宣传发动大家来自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也要通过制度建设甚至法制建设来保护这种积极性。三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3.保护开发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正确认识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达到农民增收、培育乡村文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多重功效。
元旦刚过,春节即将来临,这是广大农民最需要文化活动的时期。其实,农民和城里人一样,除了城乡环境、经济条件与历史特殊原因造成的一些区别外,没多大不同,一样需要文化满足,一样需要身心愉悦。如何让他们快快乐乐过大年,和谐美满地进入新的一年,推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目前最需要关心的文化大事。如今的农民,经济收入、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各有差别,如何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从形式上选择恰当的 习惯方式,让他们在各自的节日生活中享受舒心的文化乐趣,繁荣当代农村的新文化,也急需考虑并加以筹划。
参考文献:
[1] 樊勇.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东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