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
一、赣鄱饮食特点
赣鄱饮食,具有“两概括、一综合”的特点。所谓两概括,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合。
赣属吴头楚昆,部分地区又曾属越,所以赣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吴、楚、越的特点。嗜辣成性,不亚于湖南、四川,人们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来概括江西、湖南、四川三省嗜辣习惯。菜肴中佐以甜味,则是吴菜本味,赣抚平原的红烧肉、糖醋鱼等,皆属吴菜。吃生吃鲜,则又有越菜风味,如赣南、赣东的鱼生、鱼丸、鱼泡,烫鲜虾,活鲤鱼等。赣东属吴越之“越”,赣南属百越之“越”,所以赣鄱的越菜风味既含浙江风味,又含广东风味。广东人的喜食蛇,蛙、鼠,赣南人亦喜食之。所以说,赣鄱饮食兼有蜀、湘、皖、浙、粤风味,在多种风味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赣鄱大地,秦汉以来是南北通地的必经之地,自唐代开通大余关后,便成了南北主要通道,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们带来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使得赣鄱饮食具有南北饮食的概括性。
同时,又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赣鄱为道教中心,受道教的影响,赣鄱饮食很注意养身之道,药膳成了赣鄱饮食的一大特色。 而赣鄱大地在历史上曾是儒、佛、道三教大汇合之地。各教皆重祭祀,受此影响,又形成了赣鄱饮食中的“血食”习俗,如“莲花血鸭”。
二、赣鄱主食及名菜来源
赣鄱大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鱼米为赣鄱主食,故赣鄱名菜佳肴大都与鱼米相关。
赣鄱地区不仅稻米年产量高,“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而且质量上乘。有名闻全国的优质大米,如万年贡米、奉新红米,袁州黑糯米、双竹粘米、冷水粳等。优质大米又派生出江西的许多名点、名菜、名酒。如著名点心:黄黏米果、笼藏米果、老鼠银米果、麻糍、冻米糖、八珍饭等,既具有大众性,又为点心中之珍品。
饮料方面,以优质稻米为原料,派生出许多低度酒,如赣州伏酒、吉安冬酒、丁坊酒、九江封缸酒、南城麻姑酒、新吴吊酒等。赣人爱喝低度酒,甚得养身之道,醉也不伤人,慢慢地醉,快速地醒,边醉边醒。这是稻米成酒的特色,也是赣人饮酒爱好之特色。
赣鄱主食第二类是鱼。赣江、鄱阳湖的鱼类品种繁多,银鱼、鲥鱼、鲭鱼、鲤鱼、文昌鱼、甲鱼等,几乎可以说中国淡水鱼的主要品种,赣鄱水域皆有。以鱼为主的菜肴,品种繁多,制作巧妙。赣江中上游,以烹炒为主,赣江中下游,以烹蒸为主。万安玻璃鲤、兴国红鲤鱼、婺源荷包红鲤鱼制成的菜肴,味道鲜美,色彩鲜艳,而且还有药用价值。
因稻米丰足,以米皮糠为主要饲料的家禽家畜饲养,在赣鄱大地也十分发达。以此派生出许多特色名菜,如“流浪鸡”、“三杯鸡”、“叫化鸡”、“冻米鸡”等。且大都是从大众小吃、家宴而走进酒樓成为名菜的。如“三杯鸡”从宁都乡村走进酒樓,“流浪鸡”原为鄱阳乡莱,景德镇的“瓷泥煨鸡”,本是陶瓷工人自制的方便营养莱。
赣鄱大宴中的名菜:莲花血鸭、兴国三蒸、白椒鳙鱼头、弋阳干蒸鸡、勺子肉、三丝银鱼、家乡豆腐、清蒸鲥鱼、松子鳜鱼、菊花螃蟹、什锦东瓜、浔阳一品液等,大都是从乡俗菜发展而来,因此,赣鄱名菜又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大众口味,反映出赣鄱劳动大众的聪明才智。劳动大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同也创造了饮食文化。
三、赣鄱饮食礼仪
赣鄱乡俗饮宴保留有“安席”、音乐、劝酒等礼仪传统,寓伦理道德与艺术享受于饮食中,显示出饮食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安席”为乡宴之序幕,众客站列于禾场,东遭主与礼生逐一邀请首席、二席等客人入座。在爆竹与音乐声中,客随礼生动作作揖施礼,礼生对客席坐凳、碗筷逐一挪动并随之一揖,表示对“安席”客人之尊敬,客立于槛外报之一揖以致谢,而后转身向众客一揖表歉意,再随礼生引带至席位。整个过程在肃穆气氛中进行,稍有差错则视为对客人失礼,影响饮宴气氛。
“劝酒”,也是赣鄱饮食礼仪文化之一。劝酒以表示东道主对客人之诚意。此举如过份,繁琐且误事,故常有因此而避席者。此举曾被斥为繁文褥礼。但劝得适宜,却也无可非议,饮宴不忘礼节,也是一种道德约束,与暴饮酗酒失常态者相比较,适度的礼仪性劝酒也可算是一种良好礼俗。
饮宴奏乐,既是古风承传,也是艺术享受。饮宴始终有“吹打”伴之,唢呐、笛子、三弦吹奏,“十番”锣鼓依音乐节奏敲打,造成一种欢乐气氛。乐曲皆为赣鄱境内流行之小曲。如《状元游街》、《斑鸠调》《十要味道好》等,地方小曲,尽人皆知,很容易造成浓厚的喜庆气氛,调动起饮食者之食欲,使饮食者于最佳精神状态进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丧事酒席,则以大鼓、破锣为敲打乐器,在简单的鼓点重复中,以沉重、撕裂的声响造成一种悲哀气氛,以《长工咏叹调》、《十月怀胎》等流行小曲奏之,寄寓生者对死者的怀恋,饮宴气氛肃穆悲凉,思亲、敬亲等伦理道德观念随饮宴而加深。所以说,饮宴伴之以音乐,使赣鄱乡宴上升为一种美的享受,上升为一种伦理道德、礼仪之温习,上升为人际情感的交融。孔子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乡宴中存音乐之传统,使赣鄱饮食文化位于更高之层次。
四、赣鄱饮茶文化
茶是赣人的骄傲,也是赣人的主要饮料。 赣人产茶历史悠久,且全境皆产茶。远在唐代,仅浮粱红茶便已年产“百万驮”,到清朝光绪十五年,年输出茶叶280750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著有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赣茶,以红茶为大宗,产于修水、武宁、铜鼓者,称为“宁红”,铅山、上饶等处之红茶,称为“河红”;浮梁与皖省祈门所产之红茶,称为“祈红”。浮梁红茶是中国红茶之珍品,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清鲜纯正,香气芬芳浓郁,并有顺气化滞之效果。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状。“宁红”以其条索秀丽、毫锋显露、颜色红艳、香味持久、茶叶鲜爽纯正而名列全国红茶之前茅,1914年“厚盛福”茶号以“宁红”出口,英商大为称赞,随赠“茶盖中华”“价甲天下”两块大匾。 赣鄱绿茶,有“狗牯脑”、“云雾茶”、“婺绿”、“饶绿”等珍品,茶汁芬芳,饮誉中外。“狗牯脑”,产于遂川汤湖之狗牯脑山,有与其他绿茶迥然不同的特点:叶片细嫩均匀,色彩碧而微黛,叶表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清香扑鼻。1915年由玉山茶庄将其送往美国旧金山展出,获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授予的GCCD、MEAC金质奖章一枚,并发给特等奖状,从此名闻世界。“婺源茗眉”属婺绿珍品,素以“珍眉”著称,形状细嫩如眉,茶汁幽香缕缕,在国际上享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赣鄱不仅盛产名茶,而且很讲究饮茶文化。自古以来,饮茶讲究境界,择茶、选水、配具、侯火、环境与品茶人之素养,都很讲究。品茶,不仅品茶叶质量,而且注重品水、品器、品人。赣人得景德镇瓷器之恩惠,很讲究茶具外观之美,景德镇之青花玲珑茶杯泡茶,可于玲珑处朦胧见杯内茶汁变化情况,未饮茶前,已得朦胧美感,喝了数杯茶,腋下生风,人世烦恼顿失,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
赣鄱广大城乡劳动者皆有饮茶之习惯,城市中之劳动者,更有“泡”茶樓听说书之爱好。劳累一天,花几文钱予茶樓占个座、泡碗茶,听说书人说唱东南西北事,于饮茶中评赏通俗文艺,乃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艺术享受。
饭茶配以点心,是赣人的传统习惯。著名点心都与饮茶有关,故称点心为“茶点”。花生、瓜子、豆,是大众化茶点,进而有花生豆饼、芝麻米果、糯米年糕、五香豆干之属,再进一步便有制作精细之高级点心,如丰城冻米糖、遂川金桔饼、吉安薄酥饼,九江桂花茶饼、品香斋麻花、贵溪灯芯糕、吴城云片糕、赣南干果等享誉中外。
名点配名茶,焚一炉香,操一弦曲,既可消泛,又能陶冶情性,为饮食文化之高雅者。
基金项目:此文为2011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湘湖校区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