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玲 罗思明
摘 要:本文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基于CCL语料库,聚焦考察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研究发现:第一,“深”有两个基本义,[+内向]空间,表示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下向]空间,表示从上到下的距离大。第二,“深”有三种转喻义,转喻[+下向]的容物,语义表示下向的距离大;刻画[+内向]的语义特征的容物,表示内向的密度大;表示[+下向]的容器化。第三,“深”有四种隐喻义,隐喻容器、方向、行为和容物。“深”的语义发展路径是从基本义到转喻义,再形成隐喻义。
关键词:空间维度形容词深基本义转喻义隐喻义
一、引言
空间维度形容词,空间形容词是表达空间的量度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量]和[+空间]语义共性特征,有一维、二维、三维,如“高”“低”“矮”“深”“浅”“长”“短”“远”“厚”“薄”“粗”“细”等。对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对比方面,而缺乏对单个维度形容词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深”,因为“深”和其它空间形容词相比,有两个基本义。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而汉语中很多非空间概念都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而空间形容词的内部不同语义之间都存在着由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隐喻现象。因此,空间形容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深”的语义问题,而且对汉语整体隐喻现象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
文献显示,目前关于“深”的研究成果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系统内的研究,如任永军、藤向农(2001);二是语言系统外的研究,如蓝纯(2005)、张琦(2005)。任永军与藤向农(2001)根据认知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形容词“深”“浅”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分析。任永军、藤向农(2001:25~26)还指出“深”和“浅”的三种隐喻义:一是表示时间,如“深夜”“夜深人静”;二是表示颜色,如“深色”“浅色”;三是表示其它抽象观念,如与[+非易视」语义特征有关的“内容”、与[+非实体]语义特征有关的“印象、感受、感触”、与“从上到下的距离”有关的“学问、感情、积淀”等。这些研究大多着眼语际对比或语内对比,或者是相反空间形容词的对比,但对单个空间形容词的深入研究较少。
三、“深”的基本义
空间形容词的本义主要表示“事物本身的空间量”。空间形容词有一维、二维、三维,“深”属于三维空间形容词,以下是不同汉语词典对“深”语义的解释。
“深”用来表示“深度”,如“花亭湖很深”“洞穴很深”。可见“深”的语义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现代汉语词典》,2002)。“花亭湖很深”中的“深”表示“从上到下的距离大”。“洞穴很深”中的“深”表示“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基于《说文解字》和汉字形态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深”原用来测量水的深度,如“这口井水有多深?”“这湖水有多深?”但后来“深”形容的物像在发生变化。如上表中用“深”来描述洞穴、庭、院子等。我们知道,“洞穴、院子”属于三维空间的物像,但同时也属于容器的物像,和水有共同的属性。由此可知,“深”可以用来刻画三维空间的物像。在字词典中,“深”的基本义有两个,第一个是表示从上到下的距离大,即“下向”,属于纵轴概念。第二个是表示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即“内向”,属于横轴概念。可知“深”是具有[+方向性]语义特征的形容词。指“下向”,如“镜泊湖很深”;指“内向”,如“洞穴很深”。以下分别对“深”的“下向”和“内向”义加以探究。
(一)下向空间
本文主要从意象图示概念的三个要素来分析“下向”的语义。意象图式概念是由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参照点、路径、事物(蓝纯,1999)。“深”是具有[+方向性]语义特征的空间形容词,“深”表示地面以下的距离大,其方向是地面的下方,具有[+下向]的语义特征。如“湖水很深”。根据意象图式概念可知,“深”的参照点是水面,其路径是水面以下,所指的事物是水。“深”的参照点原本是水面,但是从纵轴的基本属性来看,还可以投射到其他参照点。
(1)a.北京永定门外头,挖了这么一个大坑,深,那可深了去了,多少死人都拉到那儿去了。
b.什么的,他们烙的那个,拿大锅,深锅,庙里寺里头烙那个跟咋烙那个。
通常情况下,“深”的参照点为水面,但从例句可知“深”修饰的还有“沟、坑、锅、土地”等,“深”表达容器的空间量,而参照面“容器的表面”投射到容器的口沿位置。从例句可知,“深”的参照面,其投射过程是:水面>地面>表面>容器的口沿位置。从例(1)可知,虽然“深”的参照面发生改变,根据参照面的的改变得出其路径的顺序如下:水面以下-地面以下-表面以下-容器的口沿位置以下。因此,可以得出“深”的路径可说是纵概念中的“下向”。从例(1)中我们已经得出“深”可以刻画三维空间物像。三维空间概念,即表示容器的空间量,如例(1)中的“坑、锅、沟”都属于容器,本来“深”所刻画的物像是水,盛水也需要容器,因此“深”就可以用来刻画“锅、沟”等物像。
因此,可以得出现代汉语“深”的“从上到下的距离大”这个语义是从原始义“水深”发展来的基本义。“深”的参照面是:水面-地面-表面-容器的口沿位置;路径是下向的纵概念;所刻画的物像是三维空间的容器。
(二)内向空间
以下结合例句探讨横轴概念“深”的参照点、路径及物像。
(2)a.我国也找到过两三百米深处的铜铁矿。
b.不必先加热空气和锅底,而是直接深入食物内部。
c.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
下向的“深”,其参照点有四个:水面、地面、表面、容器的口沿位置。但由例(2)可知,内向的“深”,其参照面只有“事物的口沿位置”。纵向轴转到横向轴,因此路径也随着有所变化。“深”的路径根据内向的语义特征,从纵向轴延伸到横向轴,导致下向的路径投射到横向。因而“深”的路径可说是横概念中的“内向”。含有[+内向]语义特征的“深”和含有[+下向」语义特征的“深”相同,所刻画的物像依然是三维空间概念,即表示容器的空间量,如山洞、洞穴、树洞。
“深”有两种语义,即[+下向]和[+内向]。根据这两种语义特征,产生两种基本义。“深”通过基本义的语义映射,形成了转喻义和隐喻义。“深”可以刻画三维物像容器,通过转喻,能刻画容物,表示容物的下向距离和内向的密度。“深”通过隐喻,扩展为16种隐喻义。
四、“深”的转喻义
转喻是指“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是用一个范畴去替代另一个有关范畴的认知过程”(Lakoff & Johnson,1980:36)。下文分别从纵轴概念和横轴概念来分析“深”的转喻义形成的路径和类型。
从纵轴概念来看,下向的转喻义是由下向的基本义转喻而来的,参照面呈现为横线,路径也呈现为下向的箭头,但“深”所刻画的物象已经从容器的空间量转向容物的空间量。Dirven&Verspoor(1998)提出一些转喻概念,容器代替内容,如“This is an excellent dish”,此处的“dish”指菜肴。
(一)[+下向]的容物,语义是下向的距离大,表示下向转喻的“深”。
(3)a.根深才能叶茂。
b.就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例(3)中“根”,用“深”来形容,“根”不是容器,而是容物,“深”发生了转喻,刻画的物像从容器转向容物,表示从地面到根底往下延伸的距离大。
(二)刻画[+内向]语义特征的容物,表示内向的密度大。
(4)a.别乱走,这树林太深。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例(4)中,“深”刻画“树林”“草”等,转指容物的三维空间量,即密度,表“茂盛”之义。
(三)表示[+下向]的容器化,下向的距离大。“深”原指容器的空间量,而经过转喻,也指容物的空间量,但经过容器图式化,也能指其他事物。
(5)a.林密仰面不见天,草深俯首不见地。
b.草地似乎和天空连成了一片,草深没膝。
五、“深”的隐喻义
隐喻是施喻者对源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确认,其真正的认知内容就是两者的相似性(王文斌,2006)。源域与目标域所代表的两个事物无疑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一个事物之所以能作为一个事物存在,就是因为具有其存在的理由,必然具有其有别于他者的特征或特性,具有其外在或内在的个性。若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彼此之间可以完全替代,那么其中一个事物必然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据。(王文斌、熊学亮,2008)。空间隐喻,是从空间概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的隐喻。通过“深”的基本语义的映射,“深”的隐喻义有四种路径,分别是容器隐喻、方向隐喻、行为隐喻、容物隐喻。这部分首先从CCL语料库中选取一些例句,然后对“深”的隐喻义进行归纳。
(一)容器隐喻
主要有从空间投射到事物、认知产物、心理产物的隐喻。表示内蕴难度类事物,语义表示深奥,如例(6)a;表示知识类认知产物,语义表示深湛,如例(6)b;表示本领类认知产物,语义表示深湛,如例(6)c;表示印迹类认知产物,语义表示深刻,如例(6)d;表示积极情绪的心理产物,语义表示深厚,如例(6)e;表示消极情绪的心理产物,语义表示深重,如(6)f;表示负面见解的心理产物,语义表示多,如(6)g;表示感觉的心理产物,语义表示强烈,如(6)h。
(6)a.教材内容很深b.学问很深c.医道很深
d.印象很深e.友情很深f.仇恨很深
g.成见很深h.感触很深
(二)方向隐喻
根据下向和内向的语义特征,通过空间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形成了方向隐喻义,主要有从空间到视觉的隐喻、空间范畴到时间范畴的隐喻。
表示[+下向]潜意识类,语义表示睡眠熟,如例(7)a;表示时段类[+内向],语义表示时段久,如例(7)b;表示颜色类[+内向],语义表示颜色浓,如例(7)c。
(7)a.深睡眠b.夜深了c.颜色很深
(三)行为隐喻
先从容器到身体器官“头脑”的映射过程,深”所刻画的物像先根据容器的可容性特征,从容器投射到脑中的认知产物,再从认知产物投射到认知行为。
表示身体行为类,语义表示深入,如例(8)a;表示认知行为类,语义表示透彻,如例(8)b;表示心理行为类,语义表示大,如例(8)c。
(8)a.介入很深b.理解很深c.伤害很深
(四)容物隐喻
“深”根据语义特征,先通过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形成了转喻义,再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形成了隐喻义。“深”从具体的事物投射到抽象的事物,其映射过程是,先有从容器到容物的转喻过程,再有到思想类的隐喻过程。
表示思想类,语义表示巩固,如例(9)a;表示关系类,语义表示密切,如例(9)b。
(9)a.他的马克思主义功底很深b.关系很深
六、结语
本文通过字/词典及CCL语料库中收集的与“深”有关的语句,对汉语“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进行分析。得出“深”有两个基本义,即[+下向],[+内向]。接着分析了三种类型的转喻义,即表示[+下向]的容物,语义是下向的距离大;刻画[+内向]的语义特征的容物,表示内向的密度大;表示[+下向]的容器化。“深”的隐喻义,主要从“深”的容器隐喻、方向隐喻、行为隐喻、容物隐喻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路径是从基本义到转喻义,再形成隐喻义。本文在选取语料时,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深”的不同语义进行分析。本文对“深”的研究,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更进一步了解空间维度形容词。
参考文献:
[1]Dirven,R.& M.Verspoor.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G.& M.Tum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of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4).
[5]任永军.空间维度词“大、小”的认知语义分析[J].聊城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任永军.直线型空间维度词隐喻义认知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3).
[7]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8]王文斌,熊学亮.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3).
[9]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赵玉玲,安汝盘.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3.
[11]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何洁玲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罗思明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