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地图色彩设计

2012-04-29 00:44李红梅
地理教育 2012年6期
关键词:色相明度设色

李红梅

色彩不仅与图形同为构成地图的最基本要素,而且它往往是读者感受的第一印象,同时色彩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地图的判读,可见,色彩设计对于地图至关重要。鉴于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地图存在用色不合理、单调、美感不足等现象,本文从设色原则、技巧、实例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地理教学地图色彩设计。

一、色彩设计原则

地图在本质上是一种科学和技术的产品,与艺术品是不同的。因此,地图色彩当然要服从于地图科学和技术的要求。此外,地理教学地图色彩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满足教学的需要。总的来说,地理教学地图色彩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体现科学性

地图色彩是承载和传递空间信息的手段,读者依靠色彩读取有效信息,因此,地图色彩必须满足地图科学性的要求。地理教学地图利用色彩表现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内部结构、数量、质量特征等。地理现象是有规律的,合理的色彩不仅能够科学地表现地理现象,而且还能形象地反映出地理现象的规律性。以中国人口密度图为例,人口密度用浅黄到橙红的渐变色阶,不仅清晰地反映了我国各地人口密度的多少,而且把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特点呈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不采用渐变色阶,而是用一组毫无关联的色,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就很难从图上看出来。

2.重视明辨性

地理教学地图上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各类地理要素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在设色时尤其要注意内容的明辨性。不同的地理要素一般采用不同的色彩,以利于明辨。地理要素的色彩还应与它在图面上所处的地位相适宜。例如,主题和重要内容应突出于第一层面,在设色上应该鲜艳、显眼;相对次要的内容处于第二层面,设色应该弱于第一层面的要素;地理底图要素处于最低层面,在设色上应该用较弱的灰性色彩,使之沉着于下层平面。这样设计出来的地图就很有层次,清晰易读。

3.强调艺术性

好的地理教学地图都有很强的艺术性。色彩是赋予地图艺术性最有效的工具,色彩设计不能只停留在正确表现地图内容的层面上,还应追求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不仅使学生从美学的意义上去欣赏地图,得到艺术享受和熏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延长视觉注意时间,进而促进学生对地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地理教学地图色彩的使用要有规律、有秩序,形成韵律美;要宜简不宜杂、宜少不宜多,体现简洁大方之美;要有主有次,表现出主色调,体现和谐之美。

二、色彩设计关键技巧

1.灵活运用色彩三属性

任何一种色彩都具有三个属性:色相、明度、饱和度。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所谓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称呼的就是色彩的色相。在地图上多用色相的不同来表达质量(类别)差异。如用黑色表示国界,红色表示大洲界。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最高的是白色,最低的是黑色。要提高色彩的明度,以颜料色为例,就是要向这种颜料色中添加白色颜料。如深绿色添加白色提高了明度,就成为浅绿色。在地图上,经常运用色彩的明度差异来表达对象的数量差异。如用绿色的深浅来表示各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

饱和度也叫彩度或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往某种色彩中加入灰色后,这种色彩的饱和度就会降低。地图上用多个色彩表现对象的分布范围时,一般小面积、少量分布的对象多使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以求明显突出,而大面积分布的对象最好使用饱和度较低的色彩,以免过分醒目。

2.充分利用色彩冷暖感和象征性

色彩有让人心理上感觉暖或冷之分。红、橙、黄等色可以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等事物,让人感觉温暖,称为暖色;蓝、蓝绿、蓝紫等色可以使人联系到海水、冰、月夜、阴影等事物,让人感觉寒冷,称为冷色;紫、绿、黑、白、灰等色则不暖也不冷,称为中性色。色彩的冷暖在地图上应用很广。例如,在地理教学地图中常用红、橙等暖色表示高温、干旱等;用蓝、蓝紫等冷色表示低温、湿润等。

色彩的象征性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方面自然界的色彩总是与某种现象相联系,长期以来给人留下了印象;另一方面色彩在其它领域的社会应用,久而久之,习惯地使某种颜色与某些特定现象相联系。例如,在地图上水系用蓝色,森林用绿色等,这些都是自然景色象征性的具体应用;用红色表示革命力量,这是利用了色彩的政治意义象征。

充分利用色彩的冷暖感与象征性,能够把地图内容表现得生动合理,唤起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和记忆。

3.巧妙应用色彩对比与调和

地理教学地图色彩设计主要是处理好选色和配色(不同色彩的配合)这两个问题。而配色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关系。

色彩的对比是扩大色彩三属性诸要素的差异和对立,以突出重点、表现主题。而色彩调和是缩小这些差异和对立,增加统一性,达到色彩的平衡和协调。在配色时要寻求不同色彩之间的统一性与对比性的适当平衡,获得统一中的变化美。

色彩对比除了可以采用色相、明度、饱和度的对比外,还可以采用较为强烈的冷暖对比、对比色对比,甚至互补色对比。色彩调和的主要方法有:采用同种色、类似色配合;在互相对比的色彩中加入黑、白或其它颜色,使其调和;用黑、白、灰、绿、紫、金、银等中性色将两种对比强烈的色隔离开,减少色彩的直接对立等。

三、色彩设计实例

在地理教学地图中,面状要素色彩设计的重要性和难度都高于点状要素和线状要素。下面就以面状要素色彩(简称面积色或底色)为例介绍色彩设计方法。

1.用于表示地理现象质量特征的面积色(即质别底色)

在气候类型分布图、民族分布图等地图中,用面积色表示区域的质量特征。这种区域间质的差别一般用色相的差异来表示。选择色彩最好考虑自然色彩特点,使图上用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许多地理现象的分类是多层次的,设色时要符合地理现象分类的系统性。一般大类给予差别较大的色,亚类则以主色相的类似色在明度和饱和度上调整。如中国土壤类型图,8大类用8个色相表示,具体每一类里的亚类用同一色相的不同饱和度表示。这样8大类在地图上的分布一目了然,又能区分出亚类,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2.用于表示地理现象数量特征的面积色(即级别底色)

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图、人口密度图、降水分布图等地图中,用面积色表示区域的数量特征。设色上除了相互间应具有较明显的差别及相互协调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因此,用一组呈规律变化的色阶表现区域数量等级的差异。

色阶以明度变化为主,同时配合色相和饱和度变化。原则是用低明度而饱和度较高的色表示较大的数量等级;用高明度而饱和度较低的色表示较小的数量等级。若数量等级较少(≤5)时,可用单纯的色彩系列;当数量等级较多(>5)时,一个色相的明度变化就不够用了,可用几个色相的连续色彩变化反映递增等级,但应采用色相环上较接近的色相组成连续色阶,否则色彩过渡就会不自然,不符合数量渐变要求。当数量等级较多且要反映地理现象差异的强烈对比时,可以利用色彩的冷暖反映等级的增减。如世界降水分布图,用蓝紫色表示降水最丰沛,用橙色表示降水最稀少,色阶从蓝紫色—蓝色—黄色—橙色依次渐变。这样的设色不仅拉大了色阶之间的差别,使各地的降水量清晰易读,而且使降水丰沛和稀少的地区很突出,更利于学生抓住主要矛盾。

级别底色常表现为两种图面形式:一种是等值线基础上的设色,如等高线分层设色图,因色级在图上连续分布,即使较小的色差也可以显示,因此各级色差可小些;一种是分级统计图法的设色,如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因相连等级色在图上不一定相邻,人对色彩明度的记忆非常不准确,所以色差要大些。

3.用于起衬托作用的面积色(即衬托底色)

有很多地图的面积色既不反映性质差异,也不反映数量差异,仅仅构成背景,用以把各个区域区分开,以衬托和强调图面上的其它要素,如行政区划图中分省设色。在设色上一般追求浅淡,以不影响其它地理要素;可重复使用,不相邻区域可用相同色,以色相对比为主,无需图例说明;各色应保持大体均衡的分量,避免有的色重,有的色轻;主区可稍饱和,临区可稍灰。

总之,地理教学地图色彩的设计是有规律可循的。地图编制者在掌握色彩基本理论及设色方法的基础上,多观察、多体会、多实践,一定能够提高对色彩的感悟能力,从而编制出表现力强、颇具美感、广受学生喜爱的地图。目前,我国新一轮教材修订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有吸引力的地理教学地图在本轮教材修订中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色相明度设色
在水一方2
苏联八色相环由来考述
——兼论八色相环的内涵
国画纸本设色《荷》
《岩高千尺虎》
基于Coloro色彩体系不同色深公式的颜色深度研究
《独白系列之三》
高效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颜色三属性及其在图像调节中的应用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