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湘秦 彭建伟 欧小鸥
摘要:本文以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镇、凳寨乡等两个乡镇为例,采用静态经济评价等方法系统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行效益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生态效益明显,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可为其他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效益;分析
1研究区基本概况
新晃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新晃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凉伞镇位于新晃县西南部,距县城约65公里,全镇总面积99.6平方公里。凳寨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4.5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
研究区涉及新晃县凉伞镇美老村、子城村、凉伞村、坝万村、街上村,凳寨乡光芒村、桂光村,共计7个村,南抵县道X068,西面沿县道X067至龙潭坝,北面紧邻西溪河至下秧;研究区紧靠凉伞集镇,距新晃县城65km;县道X068穿过研究区,并有多条新农村硬化水泥路相连。
1.1 自然条件
1.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属丘陵,区内有西溪河以及绞西河、桂林溪等西溪河支流穿过,形成部分冲积平原。地势东西两边高、中间低,在513.0—585.8m之间。地形局部较为平坦,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以下,部分坡度在10°—15°之间,属基本农田保护区。
1.1.2 气象
研究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山区气候特色鲜明,小气候多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严寒期短,无霜期较长,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7℃ ,年平均降水量1139.1毫米 ,年日照在1014.5—1590.2小时之间。全年无霜期297.4天,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1.1.3 土壤
研究区土壤多为第四纪红色粘土与河流冲积物所发育而成,土层较厚,多在70cm以上;腐殖质含量高,有机质含量2%—3%,全氮含量0.10%—0.155%,全磷含量0.12%—0.18%,全钾含量1.20%—1.60%;其土壤结构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轻粘土、轻壤土至沙土层,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自然肥力较高,弱酸性,适种性广,pH值在6.0—7.0之间,适合水稻、蔬菜、瓜果等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研究区水田主要是灰黄泥田,耕作土壤主要是潴育性水稻土,土壤熟化度较高,单产500—800斤/亩,增产潜力大;小部分为潜育性水稻土,分布位置低,地下水位高,土壤通透性差,单产400—600斤/亩,应作重点改良,挖掘其生产潜力。
1.1.4 植被
研究区周边多为山地,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58%。区内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油菜、花生等。作物种植制度以稻-稻-油为主。区内靠近西溪河一带农田虽有水土流失、涝不保收的隐患,但生态环境较为稳定,通过修建田坎护坡等工程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研究区水土流失问题;其次,研究区内存在450亩左右的冷浸田难以恢复,产量较低,通过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能够解决问题,可为现代农业的推广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
1.2 社会经济条件
研究区涉及7个行政村,6957人,耕地面积为3826.20亩。当地群众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其次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逐渐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业经济,2009年人均收入为1687.86元。研究区农民积极要求通过增加土地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
1.3 土地利用现状
1.3.1 土地权属
研究区涉及新晃县凉伞镇、凳寨乡等七个行政村,其土地为集体所有,土地权属清晰,界线明确,无土地权属纠纷,并已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
1.3.2 土地利用程度
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建设规模面积中垦殖率为81.45%,已利用土地大部分为优质耕地,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产量较高。
建设规模有其他草地5.16ha,土层深厚,可以开垦为耕地;还有果园0.96ha,由于品种老化,园地产量不高,基本为废弃园地,具有一定的开垦潜力;废弃采矿用地0.93 ha;内陆滩涂1.41ha,经水务部门同意,可开垦为耕地;有林地为2.44ha,因各种原因树木稀少,杂草丛生,经林业部门同意,可开垦为耕地。
研究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到三熟。根据凉伞镇和凳寨乡农业站提供的数据,研究区复种指数为235%,复种指数较高。
因为资金有限,多年来研究区农业生产条件无法得到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分布凌乱,未利用地主要是其他草地、果园以及内陆滩涂。通过此次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
1.3.3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新晃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研究区土地现状总面积为290.55ha。建设规模面积为251.71ha,非建设规模面积为38.84ha,其中非建设规模主要为农用地中不可整理的林地和难以整理的坑塘水面,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
2研究方法
本项目效益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即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人们决策方案的判断,进行优劣排序。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3个步骤:(1)将决策问题分为目标层、方案层和准则层3个层次;(2)通过比较确定各准则层评价因子;(3)通过对各准则层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准则层评价结果,然后决策各方案层评价结果,最终确定目标层综合效益结论。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将土地综合整治的综合效益看作目标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看作方案层,选择的适当评价因子看作准则层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
本项目规划建设规模面积为251.71 ha,预算总投资为802.31万元。竣工后研究区内耕地总面积为209.61ha,新增耕地7.64ha。其中灌溉水田净增加12.62ha,旱地净减少4.98ha,园地减少0.96ha。
3.1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是国家以无偿方式为新晃县凉伞镇、凳寨乡等两个乡镇提供农田基础建设投资,通过项目实施,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一步完成土地综合整治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
3.1.1 经济效益计算
3.1.1.1 新增耕地收益
a. 新增水田收益
项目竣工后净增水田面积为12.62ha,新增水田种植制度为双季稻。每公顷早稻可产水稻8300kg,每千克早稻按收购价2.4元计算,每公顷产值为1.99万元;每公顷晚稻可产水稻8900kg,每千克晚稻按收购价2.6元计算,每公顷产值为2.13万元;则全年每公顷水田产值为4.31万元。
生产成本按公顷计算,每公顷还需扣除以下生产成本:
①种子成本:每公顷需水稻种27.88kg, 按照市场单价每千克15元,成本为418.2元/ ha;
②肥料成本:每公顷碳铵、磷肥、钾肥、尿素用量分别为175kg、375kg、225kg、112.5kg,按照市场单价每吨820元、720元、5000元、2500元计算,成本为1819.75元/ ha;
③施药成本:稻田施药4次,每公顷施药费用约480元;
④投劳:生产过程分为育苗、栽种、培育、收获等环节,平均每公顷需投劳164个工日,按32.13元/工日计,成本为5269.32元/ ha。
经计算,每公顷需生产成本0.799万元。
则净增灌溉水田的每年毛收益为:12.62×(4.31-0.799)=44.31(万元)
b. 旱地、果园减少的收益
根据实地调研,研究区旱地主要种植棉花等旱作物,参照凉伞镇、凳寨乡两个乡镇统计站提供的市场价格信息,扣掉农业生产的种子、肥料、施药、投劳成本外,旱地主要种植花生,年经济效益约为0.25万元/ ha;园地年收益为0.20万元/ ha,则研究区整理后减少的收益为0.25×4.98+0.96×0.2=1.25+019=1.44(万元)
c. 新增耕地净收益
研究区新增灌溉水田包括了旱地和园地减少的面积,因此,在计算新增灌溉水田的每年净收益应该扣除规划前旱地和园地的经济收益。则研究区新增耕地的净收益为44.31-1.44=42.87(万元)
3.1.1.2 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
研究区内原有耕地201.97ha,其中约有70ha耕地为灌溉不到位的中低产田。整理后的耕地,由于沟渠路全面配套,灌溉得到了保障,劳动效率将有一定程度提高。每公顷生产成本可减少15-17元,生产性投工可减少4-6工,合计每公顷年节约成本约600元;土地综合整治后每公顷耕地可增加早稻产量1200kg和晚稻产量1150kg,按早稻收购价2.0元/kg、晚稻收购价2.2元/kg计算,则每公顷可增加产值4110元。
则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改造研究区70ha中低产水田可增加经济收入为:
70×(600+4930)÷10000=38.71(万元)
通过综合分析计算,该项目新增耕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为:
42.87+38.71=81.58(万元)
3.1.2 经济效益分析
3.1.2.1 静态经济评价指标
静态投资收益率是反映项目投入产出比大小的一个静态指标
静态投资收益率=×100%=81.58/1007.29×100%
=8.10%
静态投资回收期是反映项目年以项目的净效益偿还项目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长短的一个静态指标。项目投资回收期从项目投资的第一年算起。
静态投资回收期==1007.29/81.58≈13年
3.1.2.2 单位投资水平指标
项目单位面积投资= =1007.29/251.71=4.00万元/ha
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1007.29/7.64=131.85万元/ha
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7.64/1007.29
=0.008ha/万元。
3.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的实施将使区内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与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有机结合,以及各种生物、工程措施,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可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增强土壤肥力和抗灾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将改变现有地块零星破碎、利用率低的状况,为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打下基础。通过项目建设,可改造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农村道路,建成分布合理的道路网络。
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研究区的灌排系统得以完善,可增强农田排渍能力,从外因上减少影响研究区产量的问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达到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增产的目的。
项目实施后,区内将形成“田块相对平整、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耕地质量,提高了抗灾害能力。建设与生态开发有机结合,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稳步增长创造条件。
项目建成稳定投产后,研究区作物常年轮作换茬生长,通过推广有机肥和绿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侵蚀能力,更有利于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
4结语
本项目以收集实地调研数据、文献数据及图件资料为基础,以“高产、优质、高效益”为目标,以改造现有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使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粮食增产,农民收入提高,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加快土地综合整治步伐,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