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2012-04-29 00:44冬至
中国对外贸易 2012年6期
关键词:艺术品文物博物馆

冬至

『 引子 』

前一段时间故宫博物院连曝“十重门”—“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屏风门”、“拍卖门”、“封口门”、“门票门”和“古籍门”,将人们的目光引向那些看似庄严肃穆、高深莫测的博物馆。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笔者带着浓厚的兴趣,遍查相关资料,对中外博物馆的方方面面,做了一回浮光掠影式的探究,试图揭开现如今中外博物馆之神秘一角。

『 视角一 』

“是名画总会被偷的”

2011年5月8日,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北京故宫斋宫举办的展览《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发生展品离奇失窃事件。一个小毛贼竟然连闯几关无障碍,将展品顺利偷出故宫。公众为之哗然。

其实,类似的失窃案件在国外的博物馆时有发生。毕加索的《鸽子与豌豆》、马蒂斯的《田园曲》、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橄榄树》、莱热的《静物吊灯》以及莫迪利亚尼的《持扇的女人》等价值1亿欧元的艺术品在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失窃;埃及的马哈茂德·哈利勒博物馆收藏的价值至少5000万美元的梵高名画《罂粟花》被人从画框中切割后盗走;大英博物馆2004年连续两次发生中国文物失窃案件,15件中国珠宝首饰艺术珍品不翼而飞;在美国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内,两名盗贼从容摘走墙上的13幅名画,其中包括伦勃朗、莫奈等人的作品……

“全世界失窃的艺术杰作可以组建一座博物馆,堪比世界上任何一家最伟大的博物馆。”美国研究艺术品犯罪的学者爱德华·多尼尔克在他的《是名画总会被偷的》一书中这样说。失窃艺术品的数量和档次可见一斑。据美国艺术品失窃登记处2010年的报告称,自1976年以来,英国是全世界艺术品失窃最多的国家,共有53709件艺术品遭窃;美国位居第二,有21079件失窃艺术品登记在案;法国、意大利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近年来,失窃艺术品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而被找回的只占5%左右。

博物馆发生失窃案例,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管理混乱,二是玩忽职守。以《罂粟花》的失窃原因来看,主要是马哈茂德·哈利勒博物馆内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据说当时馆内共安装了43个摄像头,但被盗时只有7个在工作,即使这7个也不都好使。大英博物馆内有着非常先进的报警系统,但当盗贼撬开锁的时候,不知何故,报警器竟然不响。发生在美国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的盗窃案更有意思—两个化装成波士顿警官的盗贼敲门称发生骚乱,要求进入博物馆例行检查,工作人员毫无防范地为他们开了门。盗贼将工作人员捆绑后,顺利地摘走了墙上的13幅名画,在81分钟的时间内对博物馆进行大洗劫,然后逃之夭夭。被绑的工作人员竟然睡着了,没有及时报警。

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西方著名的“墨菲定律”—“凡事只要可能出错,就会出错。”

据了解,在发生艺术品盗案的国家中,英国是登记失窃艺术品数量最多的,竟占到失窃艺术品总数的四成。美国以占总数16%而位列其后,另几个艺术收藏大国如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也名列前茅。所幸的是,艺术品失窃的统计多以西方艺术品为主,中国的艺术品馆藏量丰富却并未出现在这个榜单的前列。尽管前些年有一部电视剧《九一八大案》,表现河南洛阳博物馆的文物盗窃案的侦破经过,曾经热播一时,但此类案件在我国的发生率毕竟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希望这个状况能一直持续下去,让文物永远平安。

『 视角二 』

中国博物馆落后在软件

今年4月,笔者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感触颇多。从“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从过去相对简陋、单调的展厅设计和布置,到如今的现代化设计和高档次的装修装饰,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已成为国内顶级、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但置身其中,除展品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之外,博物馆的呆板氛围和工作人员冷冰冰的面孔都让人难有亲近感。展馆内被安置多名工作人员,他们不懂得展品的奥秘,也不能为观众答疑解惑。相反,令人感到一种震慑的压力。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2010年度)》,全国有82个博物馆参评,总体运行评估平均总得分为65.00分(满分100分)。在藏品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公共关系与服务、博物馆管理与发展建设这五个评比项目中,民众普遍对博物馆的硬件方面较为满意,而得分低的有两个:“科学研究部分”和“公共关系与服务部分”,都是软件服务。

在中国,如果你到博物馆参观,常能见到展品旁树立的“请勿抚摸”的牌子。而国外的博物馆往往是鼓励观众参与展出活动,如英国的军事博物馆,观众可以爬进展出的老式战斗机,去亲身体验一下飞行员当年作战的感受。该馆还在展示二战历史时,特意布展了一条二战样式的战壕,观众可以随意跳进去学做一回当年的老兵。

国外的许多博物馆都设置了向学校或社会单位出租文物和艺术品的制度,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海洋博物馆就在学校中实行文物租借,设有经常性出租的“百宝箱”,其中影像资料、器物模型、航海仪器、服装、钓鱼用具等一应俱全。这些从收藏者中购置的物品一次次出借、流转于航海爱好者之中,不仅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也为培养未来的航海家打下了基础。

近20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博物馆不仅要关心“物”,更要关心“人”,人的因素是衡量一个博物馆能否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基本标准。国外博物馆在办馆、办展中很注意尊重观众的意愿,很注意体现人性化,力求让观众切实感到博物馆是自己参与、思考、休闲的地方,是自己陶冶情操、升华气质的地方。这样,参观者的收获就不是浅表性的,而是深刻长久的。

此外,国外的博物馆关注的不是文物,是艺术品,或者说首先是艺术品;而中国的博物馆首先把可以入馆收藏的东西定位为文物。由此而突现了两者的不同理念:艺术品的范围比较广,所以国外的藏品比较丰富,而中国只关注文物,路子就走窄了,错失了很多好的东西。同时失去的还有意趣——也因为于此,中国博物馆的功能基本上限于办展览,博物馆的活动很少与参观者互动,比较呆板。

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已达到3000多个,其中一半以上都已经实现免费开放。让民众免费享用“文化大餐”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给博物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博物馆传统上更加重视保藏和研究功能,而今,虽意欲转向更加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的功能。但是,展览内容不吸引人,即使免费也不一定会有人看。

『 视角三 』

博物馆不追求营利

上溯博物馆的起源,得从十六世纪说起,当时,欧洲的航海事业迅猛发展,各地的珍宝被人搜集珍藏,加之伴随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古物学研究,及文物分类法与修护技术的成熟,都促进了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的发展。十七世纪,最先出现了私人博物馆,接着,公共性博物馆也相继成立。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间,美国率先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随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成为博物馆的定义,世界上大多数博物馆都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目前,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因性质不同而运营方式各异,一般来说,国家对博物馆都给予免税政策,国家博物馆和各省区博物馆基本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私营性质的博物馆,如名人故居博物馆等,主要自筹资金;还有属于大公司和企业基金会管理的专业博物馆,如雀巢集团的食品博物馆等,就靠公司和企业来扶持。

美国的博物馆享受政府的免税政策,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比如通过博物馆基金、民间捐款、纪念品销售等,有时候地方政府也会特别拨款。博物馆也能通过租赁藏品或投资的方式获得资金。

英国的博物馆数以万计。大型博物馆都免费开放,管理费用主要来自:一政府拨款,二社会捐助,三博物馆举办的主题展览。

法国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各种类型博物馆达4975座。法国大多数国立博物馆需要购票参观,票价由政府机构“国立博物馆联合会”制定,并受该机构监督。很多博物馆每逢月初第一个周日、法国国庆日及“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

门票收入在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经营之中所占比例很小,主要的经费来源是依靠社会捐助。博物馆接受资助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不外是藏品的捐赠与资金支持。

说起文物与艺术品的捐赠行为,如大收藏家张伯驹捐给故宫博物院的《伯远帖》《游春图》书画双璧,苏州潘氏家族向上海市文管会捐出的大盂鼎、大克鼎,著名报人邓拓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宋元明清字画佳作二百余件,成为文博界一致公认的壮举。但是,总体而言,与国外的博物馆相比,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不足主要在于缺少社会捐助。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制定和完善有关措施,鼓励社会对博物馆进行广泛捐助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方面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比如,香港名流徐展堂曾经向大英博物馆捐赠了一批中国明清瓷器,馆方特辟以徐氏命名的展厅陈列这批瓷器精品,以示对他的推崇和敬重;而中国某些文博单位出现了捐赠藏品流失、失窃,还有阻挠捐赠者后人探视捐赠品等现象,这些都会造成社会的负面影响,从降低潜在捐助人的捐款意愿。

『 视角四 』

让博物馆成为“观众乐于访问的艺术殿堂”

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冬宫和中国的故宫博物院被西方人并称为世界著名五大博物馆。它们是世界博物馆的代表,收藏丰厚,各具特色。

卢浮宫博物馆最著名的要数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这三件“镇馆之宝”。

大英博物馆馆藏主要包括五个主题—埃及文物、希腊和罗马文物、东方文物、西亚文物,以及英国中世纪文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油画《圣母与圣婴》是该馆最珍贵的藏品之一,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艺术家杜西欧的一幅传世杰作。

冬宫以古代多民族文字学研究和欧洲绘画精品而闻名于世。

中国故宫博物院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具有级别上、品类上、数量上的优势,是中国皇家收藏传统的延续和仅存硕果。

五大博物馆把东西方文明最精湛的艺术品和高级别的文物尽收囊中。假设一个人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将五大博物馆的藏品全部浏览一遍,那么他应该是地球上精神阅历最为富足的人了。

博物馆已成为人类物质文化的累积与凝聚、民族精神历史的记忆与传承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目前,不论经济发达与否,各国都普遍注重博物馆的建设。博物馆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脸面和名片。

不论你在世界各国哪个重要的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游览。在博物馆中上历史课,生动有趣、有实物直观、有环境气氛,会给孩子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在欧美国家,公众早已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生活方式。每逢节假日,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是游客盈门。那些精彩的专题展览更能吸引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甚至一票难求。

然而,中国博物馆的创建和博物馆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国外是滞后的。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博物馆还是一种文化机构,是组织以及探讨学问的场所,并不属于大众。有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一年当中,我国进入博物馆的参观者是1.5亿人。反观国外单独一家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卢浮宫一年的参观人次是850万人、大英博物馆593万人、华盛顿国家艺术馆496万人、伦敦Tate现代艺术馆495万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482万人。在亚洲,日本东京国家艺术中心247万人,这个数字大约在全球占第13位,如此说来,中国根本排不上名次。我国参观者的绝对数太小,与总人口数量更不成比例。

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出了一个口号—要让博物馆成为“观众乐于访问的艺术殿堂”。去年下半年,他们对网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版,上传了多达200万件的藏品图片和文本信息,这是一项造福公众的大工程。

我们有世界首屈一指的文物宝库,我们已经盖了、并且还在盖更多更漂亮的博物馆,我们还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潜在的参观者,但什么时候中国才能拥有世界上最为广大的博物馆参观人群呢?

猜你喜欢
艺术品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博物馆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