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群艾滋病的流行与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2012-04-29 11:15:57廖耘
右江医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艾滋病

廖耘

【关键词】 吸毒人群;艾滋病;共用吸毒器;高危行为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6-0881-03

中图分类号:R 512.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54

自1981年确认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便在世界各地区迅速蔓延。截止2007年,中国发现HIV/AIDS患者/感染者74万人[1]。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艾滋病传播迅速,静脉注射吸毒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之一[2]。吸毒者主要是因注射毒品和异性间无防护的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随着毒品的泛滥,因吸毒感染艾滋病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3]。吸毒行为使吸毒者对原来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引起社会的关注。笔者就近年来我国吸毒人群艾滋病的流行及干预措施现状做一综述。

一、吸毒人群HIV/AIDS流行现状

1989年我国吸毒人群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1996年吸毒人群HIV感染率为1.95%,2009年底升至9.3%,但2011年底回落至6.4%,《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报告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中有45.5%是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的[4]。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吸毒人群虽然占我国总人口比例很小,但其对艾滋病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HIV病毒变异性、传染性很强,它既可以在吸毒人群中通过共用注射器迅速传播,也可以通过性行为、母(父)婴传播给性伴、配偶及子女,因此,必须对HIV/AIDS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进行有效控制,否则会从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造成更大的危害。唐梦瑾等[5]对玉林地区1601名吸毒者HIV监测结果显示,有40名HIV感染者,静脉注射吸毒31例(77.50%),共用注射器25例(62.50%),与2001年共用注射器比例(82.9%)有所下降,表明经过近年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比例有所下降。云南地区85%的HIV感染者是通过静脉注射吸毒而感染[6]。柳州地区经静脉注射毒品途径感染HIV病毒占第1位[7]。可见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二、吸毒人群HIV/AIDS感染及传播的高危行为和影响因素

1.共用注射器吸毒及无保护高危性行为 静脉吸毒者间共用注射器是吸毒者感染HIV并迅速传播的直接原因。有研究证实静脉吸毒者用过的注射器含有大量HIV病毒,共用未经消毒、污染过的注射器能使HIV静脉吸毒者间迅速传播。许多静脉吸毒者在注射吸毒过程中喜欢回抽血液进入注射器里与毒品混合再注射,导致注射器内残留少量血液。

注射器几率就越高,而共用注射器吸毒的吸毒者越多,感染HIV的风险越大[8]。吸毒人群除共用注射器外,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也可迅速感染、传播HIV,如卖淫、同性恋、多性伙伴或用性行为获得毒品等。文小青等[9]对421名吸毒者进行调查发现,27%的性伴为静脉吸毒者;21%曾用性行为获得毒品;26%曾与两个以上的性伴发生性行为;>75%在发生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原因估计是毒品能使吸毒者性欲增强或是购买安全套不方便和不适合吸毒人群。

2.影响因素 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性别、年龄、民族等均对吸毒人群HIV感染产生影响。钟坚等人[10]对4243名吸毒者进行调查发现,吸毒人群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占78%以上,未婚者占65%,低收入人群共用注射器比例较高,感染HIV危险较高。②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疾病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影响不容忽视。有研究结果表明,吸毒人群普遍学历偏低,性格内向,心理不成熟,同时容易出现意志消沉、仇视、焦虑等负面情感,加之对HIV/AIDS认知不足,可能是导致HIV病毒在吸毒人群中迅速传播的因素之一,而青少年吸毒人群共同的吸毒嗜好和吸毒行为强化了他们彼此间认同感,使他们更易共用注射器,使此类人群对HIV的感染几率大大增加[11]。

三、干预措施

吸毒者共用未消毒注射器吸毒是造成HIV病毒在吸毒人群中传播主要因素。研究者们对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原因进行归类,主要有:①认为共用注射器不会传播AIDS;②认为会传播AIDS,但不在乎;③共用注射器吸毒表示哥们间关系亲密[12];④毒瘾发作时,注射毒品解除毒瘾比什么都重要;⑤图方便[13]。目前我国控制吸毒人群HIV/AIDS流行、传播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帮助戒毒 吸毒人群HIV感染率明显比普通人群高。目前我国预防、控制HIV/AIDS流行、传播的主要方法是帮助吸毒者控制吸毒并成功戒毒。政府应对吸毒、贩毒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在各类媒体上加强吸毒危害健康、生命的宣传,鼓励吸毒者到国家设置的戒毒机构戒毒。当前我国戒毒模式以强制和劳教戒毒为主。①戒毒方法:目前,美沙酮(MMT)维持治疗是主要的戒毒方法。美沙酮为合成的阿片药物,属麻醉镇痛药,被广泛地用于阿片类成瘾的治疗。MMT维持治疗开始于1963年,我国于2004年在全国各地试点实施。研究证明,MMT维持治疗可减少静脉吸毒者静脉注射吸毒的频率及共用注射器次数,同时减少吸毒相关危险行为及艾滋病的传播,减少与吸毒有关的犯罪行为[14]。研究[15]证实,MMT维持疗法适合吸毒时间长、短时间难戒断的吸毒者,尤其身患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但美沙酮的长期服用会导致躯体、心理的依赖性和耐受性,其成瘾性应引起重视,因此美沙酮需要严格的管理,避免流失而变成毒品。近年来有学者采用中药或针灸联合美沙酮进行治疗,效果较好,马克坚等[16]对A组30例吸毒者应用中成药扶正抗毒胶囊联合美沙酮进行脱毒治疗,脱毒率达100%,明显高于B组90%和C组86.87%。②防止复吸: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反复发作,而脱毒治疗后并不表示戒毒成功,而只是戒毒的开始,戒毒成功需要身体上、心理上完全摆脱对毒品的依赖。因此,戒毒成功的一个重要过程是脱毒后的康复和回归社会。目前,应用广泛的模式是社区康复治疗模式,以身心康复为主,提供给戒毒回归社会者继续康复的社会环境,从而改变戒毒者的行为。比如:针对吸毒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特点,可设置文化课程等。近年来,研究者对脱毒者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预防复吸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总复吸率为67.7%,而以往文献报道不给予干预措施的复吸率为95%,可见韩氏仪能显著降低脱毒者处于康复期的复吸率[17],这为彻底解决吸毒者脱毒后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2.健康教育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当人们对自己目前的疾病或不良行为感到害怕,并坚信改变不良行为可以保护自己时,就会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18]。HIV/AIDS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信念、态度、行为”的转化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19]。目前,我国陆续开展了“无毒社区”、“社会帮教”等模式,尤其是前者,动员全社会参与禁毒、戒毒。全国妇联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禁毒、戒毒的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广泛的宣传,促使吸毒者深刻认识艾滋病的危害性并改变高危行为,从而大大提高了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3.提供清洁注射器 吸毒者即使知道共用注射器可能会传播艾滋病,消毒方法也了解,但在获得清洁注射器不便的情况下,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几率就很高。因此,积极推广清洁针具减少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改善吸毒环境,仍然是控制静脉吸毒者间传播HIV的重要措施[20]。①针具交换:静脉吸毒者拿已用过的注射器到指定机构交换新的或已消毒的注射器,这便捷服务称为针具交换服务。多数针具交换服务还建议吸毒者戒毒、提供安全套、VCT等服务。针具交换服务最先在西方国家如美国、瑞士、澳大利亚、荷兰等广泛应用。2001年我国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 年)》,要求实施针具交换服务减少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并要求大力推广正确使用避孕套。有人担心针具交换服务会纵容吸毒行为,但研究证实,针具交换服务并未使戒毒机构的戒毒者增多,年龄未发生年轻化倾向。表明针具交换服务不会加深毒瘾,不会纵容吸毒,同时还发现,其并不能降低戒毒的意愿,但能使注射器共用率及艾滋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减少吸毒的人数和频率[21]。②药房出售针具:吸毒者可不必开处方就可在药房购买到针具,给吸毒者提供了方便[22]。实践证明,用法律严厉打击吸毒、卖淫、嫖娼等行为仅仅是干预措施之一,应同时采取“降低危险”的策略,如免费提供安全套、提供已消毒的注射器等,从而尽量切断HIV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降低危险”的策略可有效降低共用注射器的几率,但重复利用率并未降低,不安全的丢弃污染针具情况仍然存在。因此还需采取安全丢弃针具、戒毒等综合干预措施,控制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

参考文献

[1]杜佳校.我国流动人口特征及艾滋病防控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5):452454.

[2]单 多,葛 增,王 璐.我国吸毒人群艾滋病预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5):493495.

[3]陈光艳,许晓茵,杨燕君,等.广州市番禺区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8,34(2):3839,4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R].2011.

[5]唐梦瑾,钟福华,刘俊杰.2011年玉林市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2,18(1):4042.

[6]段 松,张 斓,项丽芬,等.云南省德宏州静脉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毒感染自然史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7):763766.

[7]俸卫东,翁毓秋,韦 琳,等.广西柳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流行趋势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5):67,9.

[8]文小青,蒋基权,黄运能,等. 2007年桂林市艾滋病哨点吸毒人群监测结果报告[J].2009海峡两岸传染病防治研讨会论文集,2009.

[9]Bowe JE,Li XF,Kinsey JJS,et al.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induced suppression of luteinizing hormone pulses in the rat: the role of 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J].Journal of Physiology,2005,566(pt3): 921928.

[10]钟 坚,黄贵彪,谭琳琳,等.404名静脉吸毒者HIV感染状况及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9,15(4):204206.

[11]周祖木,贾俐挺,章显传,等.温州地区吸毒人群的人格特征调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15(4):309311.

[12]张玲博,沈 杰.72例16岁以下未成年人吸毒原因调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7(2):151153.

[13]汤雪琴,陈 芳,李菁.南昌市部分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8):35443545,3549.

[14]李杏莉,谭红专,孙振球.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9,18(1):79.

[15]陈 昂,夏英华,陈 雯,等.广东省首批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维持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12):12301233.

[16]马克坚,李艳萍,叶 芳,等.扶正抗毒胶囊治疗美沙酮维持HIV感染者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0):45,10.

[17]方 俊, 马 达,钟 军,等.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预防海洛因成瘾者脱毒后复吸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4721476.

[18]杨瑞珍,梁 霞,唐良春.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C):13.

[19]谌丁艳,何武龙,何 倩.吸毒人群预防AIDS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1):10541055.

[20]文小青, 蒋基权,黄运能,等.2007年桂林市艾滋病哨点吸毒人群监测结果报告[J].应用预防医学,2009,15(1):4243.

[21]郑红伟.开展清洁针具交换预防静脉吸毒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168169.

[22]蒙进怀,韦启后,李少旦,等.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交换服务点转介模式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8,24(19):20672068.

(收稿日期:2012-08-07 修回日期:2012-11-30)

(编辑:潘明志)

猜你喜欢
艾滋病
世界艾滋病日
西部医学(2022年12期)2023-01-15 03:28:38
世界艾滋病日
西部医学(2021年12期)2021-12-24 13:23:28
《 世界艾滋病日》
怎样明确自己是否染上了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知识解读
肠道与艾滋病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