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飞
【关键词】 糖尿病药物;用药金额;限定日剂量;用药频数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6-0869-02 中图分类号:R 587.109.771+5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49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是一种复杂的、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系统紊乱性疾病,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1]。为了解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使用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规范化用药提供依据,笔者对我院2011年口服抗糖尿病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为我院药品仓库2011年门诊药房、住院部药房抗糖尿病口服药物的出库数据,对口服药物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2.方法 采用药物利用状况分析法,根据《新编药物学》 第十六版[2]规定,结合药品使用说明书,确定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DD 值),分析我院2011年抗糖尿病口服用药的消耗金额、种类、用药频数(DDDs)值、药品日均费用 (DDC)值等。用药频度(DDDs)=总用药量/DDD;每日药费(DDC)=某药的零售金额/该药的DDDs。
结 果
1.药物销售金额及构成比 一年来α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磺酰脲类销售金额排在前3位,且销售金额占抗糖尿病口服药总金额的65%,α糖苷酶抑制剂详见表1。
2.销售金额排序及相关值 抗糖尿病口服药销售金额排序前8位药品中,使用频率居前的多为疗效确切、价格适中的药物。
讨 论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新型三代口服降糖药物,临床上应用主要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其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使平均血糖值下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因其可减少餐后胰岛素水平,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格列奈类、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及各种类型的胰岛素都可合用,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对肝肾均无影响,所以在我院使用频率居首位。
磺脲类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激活胰腺中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临床应用较多的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为三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一、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相比,相同剂量的格列美脲降糖活性更高,还具有胰外降糖效用,不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合用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格列美脲具有降糖效用迅速、持久、高效、安全、患者用药依从性高等优点,因此是我院使用频率最高的磺脲类药。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与胰岛β细胞特异受体结合,提高胰岛细胞膜上 ATP 的敏感性,增进储存的胰岛素分泌,格列奈类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耐受性好、安全性高[3]。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类新药,临床上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通常与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血糖药合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双胍类是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是肥胖的糖尿病病人有效的一线用药。适应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疗法仍未达标者,作为首选降糖药;单独使用双胍类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因其价格低廉在我院比较受患者欢迎。
降糖中药疗效虽不如西药确切,但是中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控制并发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调节心理的作用[4]。糖脉康颗粒用于2型糖尿病其DDDs位于前列,表明还是受我院临床医师和患者认可的。
糖尿病的主要生理变化为胰岛素的绝对不足或胰岛素效应降低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为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科学治疗[5]。以上分析说明我院2011年口服降糖药使用情况基本合理。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物应用在我院有良好的前景。医师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药物单用或合用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慧娟,刘晓明,苏 颖.磺脲类降糖药物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4(3):196198.
[2]陈新谦. 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8.
[3]刘 燕.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健康宣教[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增刊):8385.
[4]刘宽芝,李静波,吕海莉,等.黄芪、三七总皂苷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MMP9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64266.
[5] 罗德诚,陈文彬.临床药物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6264.
(收稿日期:2012-08-12 修回日期:2012-11-24)
(编辑:崔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