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如 潘永华 郭志强 梁冠峰
摘要: 通过对澳门海洋文化的研究,探讨海洋文化与澳门园林造景的联系性,提出园林的各个要素,应用海洋符号的途径和应用原则等;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分析,把海洋文化的应用具体化,为现代园林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文化;造园艺术;影响;历史;澳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澳门简史
澳门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早在4000-5000年前已有中国先民的足迹,纳入中国版图,属南海郡地的番禺县。早期在澳门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鱼与务农种植为生。自15世纪末,东南亚、琉球等地区的商旅、渔民已乘船来澳门,作为风帆航海时代的理想停泊地,随着早期渔业和航运的兴起,澳门逐渐形成一个日益活跃的港口。葡萄牙人于1553~1557年间正式踏入澳门,并接受中国官员管治下,设立议事会,享受较大的自治权。作为葡萄牙人在华唯一居留地,他们须遵守中国法律,每年向香山县政府缴纳“地租银”五百両,直至鸦片战争后的1849年,前后近300年。明清两朝,中国政府视澳门为特殊地区,在澳门设立官府衙门、海关、税馆、驻扎军队。在统治权、军队驻扎权、财政权、关税权、行政权以及司法权等各方面,中国政府在澳门充份行使主权和治权。
鸦片战争后,1846年上任的第79任澳门总督亚马留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推行殖民扩张政策,驱逐在澳中国官员,私自宣布澳门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并逐步占领澳门半岛全境和凼仔、路环二岛。1887年清廷与葡萄牙签署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规定澳门为葡萄牙的“永驻管理”的地方。直至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中葡联合声明》,签订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中国[1]。
2 澳门海洋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关联
澳门地处岭南地区,澳门文化是岭南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澳门本是香山县的一部分,香山是百粤海屿之地,岛屿星罗棋布,澳门是香山县南面一小岛。1985年路环岛黑沙发现5000年前的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器及陶片中,有波纹及水滴纹,这是海港文化的基本特色,说明先民主要从事渔猎生活。这批新石器遗址出土文物与香山南部的海岛古文化也是完全相同,因此,澳门属于岭南海洋文化。
3 海洋文化在岭南园林的表现
岭南是中国海上交通的发祥地,其海上贸易,以丝绸为主,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悠久的海外通商历史,使岭南接触了不同地区的海外文化,其园林造景亦受到西方园林风格的影响,如西方园林常用的几何式造园手法,在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布局可见,这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讲究自然,小中见大,曲折有致,仿造自然山水的造景手法,截然不同。
粤中地区园林多有船厅,运用船厅作为庭园的中心或放在主要位置来引人注目。这样的设计除了考虑到园林的美观外,也是海洋文化的体现。例如顺德清晖园的船厅。“小姐楼”是当年园主人为其女儿建造的闺阁。整个建筑犹如一艘大客船,走道是“船舷”,房屋如船舱[2]。
4 海洋文化对澳门园林造园艺术的影响
至16世纪30年代,澳门开放为贸易港口,华洋杂处,葡萄牙人长居澳门,随后西方国家的商人、传教士和文化人源源不断地涌入澳门,从而使澳门成为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总汇之区”[3]。商船运来外国的奇花异草,珍贵产品,大大丰富了华人的视野,通过了生意往来,互相沟通,文化互相渗透。澳门成为一个大熔炉,把各种文化融合,多元并存,成为澳门特有的人文特色,其海洋文化发展路向,有别于原有的岭南海洋文化,最后发展成一种,以岭南文化为底蕴,富南欧色彩,结合本土情况的新文化特色。
葡萄牙人自明朝已开始在澳门进行贸易和修建洋房居住,居澳葡人並于1583年成立澳门议事会为葡萄牙小区进行自治管理[3]。葡萄牙人设计师带来家乡的设计元素,建造房屋及巿政设施,使澳门的城区,风格与国内其他城巿大相径庭。澳门历史城区在2005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以旧城区为核心组成历史街区。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4]。
西方城巿规划注重公共空间的构建,公园是重要的公共空间,加思栏花园(南湾花园)是澳门第一个供给公共使用的公园,也可能是东方第一个公园,由亚马喇总督(Coelho do Amaral)在任职期间(1863-1866)[5]建造。19世纪未,相继出现烧灰炉公园、白鸽巢公园、华士古达嘉马花园及二龙喉公园等。现存历史较悠久的公园还有大炮台周围花园、卢廉若公园、得胜花园、西望洋花园、民政总署内庭花园、凼仔巿政公园、史刘莲德博士眺望台(十字花园)、码头花园及纪念碑公园等。
在澳门园林绿地中,园林建筑及构筑物主要包括以下类型:楼阁、廊架、棚架、凉亭、园桥、花台等。装饰部分集中运用于园林建筑的屋顶、墙身、柱子、檐口、门窗等位置。不少台阶、坐凳、栏杆、种植池、花钵等园林小品也富有装饰性的细部处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澳门的园林建筑及其装饰元素的风格同样显得丰富多样。总体来看,园林建筑及装饰采用的风格有中西混合式、非正统西方古典式(Informal Classic Style)、欧式与摩尔式的混合式等。最常见且最有代表性的做法,是园林建筑形制采用西方古典样式,细部构筑或装饰为中式,或者园林建筑采用中式形制,结合欧式建筑的细部装饰方法[6]。
澳门的园林构图及建筑细部装饰,运用了大量的海洋符号,这与葡萄牙航海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葡萄牙自1415年正式开始进行海外扩张,进行海上贸易,时间长达400年之久[7],这海洋霸权的建立,让葡萄牙无论是国力及财富,推到历史的高峰,是一段让所有葡萄牙人引以自豪的国家历史。由于澳门的园林,大部分由葡萄牙人负责设计,所以采用大量的海洋符号进行设计及细部装饰。
5 海洋符号在园林的表现形式
澳门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曾是东方贸易的重要驻地,景观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时,加入大量的海洋符号,这特点在建筑物的细部装饰及铺地中,非常常见。主要图案有波浪纹、水滴纹、鱼鳞纹、圆弧形、半圆弧形及铁链状装饰符号等。这些海洋符号被大量使用,增加了园林景观的律动感,丰富的线体组合,配以白色、粉黄色、砖红色的外墙粉刷,使到澳门的园林景观生动缤纷。下面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及建筑、构筑物、园林小品、铺装及饰面实例加以说明。
5.1 园林设计及建筑
弧形线条在澳门园林中被大量使用,尤其是近20年建成的园林绿地,较早采用此设计是宋玉生公园,其后何贤公园改建时,也沿用此手法。除公园外,街道绿化及小型休憩区也有类似的构图方法,如路环图书馆外的花圃及马场海边休憩区。一些私人屋苑的平台花园,如保利达花园等,也有采用大量弧形线条。这种弧形构图的处理手法,在澳门具有普遍性。这方法的优点是,构图受地形的大小限制较小,弹性大,比起直条及直角,更有亲和力。
由于澳门海岸线长,早期地势高的园林绿地多有眺望台设计,以便远眺海岛风景。白鸽巢公园及螺丝山公园内的眺望台,利用地形的高点及环境素材,筑起小圆台,用作观景之用。这些观景台,远望形似绿海中的小岛,规模不大,只能容纳数人同时使用,但可以增加游兴。
5.2 园林小品
护栏:澳门属丘陵地,不少园林绿地具有地形高差,多采用台地设计,基于使用需要及安全理由,需设置大量护栏。部分护栏设计加入海洋元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位于凼仔的史刘莲德博士眺望台(十字花园),该公园建于1955年,由葡萄牙人设计,与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嘉模教堂、凼仔婚姻登記处、凼仔市政公园合组成龙环葡韵景区。当时公园所在位置是海边,面积只有2,181㎡,面积不大,地形属坡地,该公园要用大量而密集的护栏,把坡地分为4个长条型的小台地,为了减少公园的压迫感,三组护栏的外型主题虽为浪花,但却有不同之处,利用了海洋中浪花的不同型态,第一组用了半圆环交错的方式,第二组取自典型的浪花图案,第三组飘带结合花池。全公园护栏均用了粉绿色。衬以砖红色的围边,强烈的曲线感和色彩,成为澳门其中一处最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同属龙环葡韵景区的凼仔市政公园,最高处为一座贾梅士雕像,由坡地到公园平地,由一条台阶连接,台阶两则,布置了成串的水滴型花池,这两串花池,除了用作种植时花外,还可充当护栏之用。
加思栏公园亦是台地布局,但其护栏设计与史刘莲德博士眺望台(十字花园)有所不同,采用了中式的绿釉宝瓶配以墙体,这种绿釉宝瓶处理方式,也见于南洋地区。护栏墙体粉以砖红色,白色勾边,部分护栏末端,以旋涡造型造型处理,有如朵朵被卷起的浪花,煞是好看。
雕塑:为纪念葡萄牙航海家华士古达伽马(葡萄牙语:Vasco da Gama)发现通向印度航海新路线400周年,建造一公园以作纪念,该公园1898年建成启用,计划在公园中央树立纪念华士古达伽马的方尖形纪念碑,并于1911年1月31日(纪念华士古达嘉马到达印度400周年)揭幕[1]。纪念碑上面为华士古达嘉马的半身铜像,以赞扬他的航海冒险精神。后来该公园几经改造,最近一次在2005年年中完成,地下修建為停车场,但园中央仍保留了华士古达伽马的铜像,这是澳门园林绿地中,唯一且最直接,记录葡萄牙及澳门与海洋的关系。
台阶:澳门的园林绿地规模一般较少,面积不大,因此空间利用非常紧凑,另外,澳门丘陵地多,不少公园需要用台地方式处理高度落差,台阶及斜路连接不同的台地。加上澳门地处华南地区,降雨量大,地势低,也容易出现水浸或海水倒灌,所以澳门很多房屋地基都被抬高,以防水浸入屋。园林建筑也不例外,建筑与地面之间,需要加设台阶连接,因此,澳门的园林绿地台阶特别多。
台阶除了使用一般的矩型设计外,部分也会渗入海洋元素,如螺丝山公园、凼仔市政公园、柯邦迪前地(司打口休憩区)及竹湾豪园(私人屋苑),采用放射性同心圆和不规则曲线造型的踏步,形如风浪,层层向海岸边递进,活泼而生动。东方基金会大楼,台阶两边采用圆角处理,以圆弧取替直角,圆润了整体环境。
5.3 铺装及饰面
铺装:澳门的公共空间,特别是广场、前地、园林绿地及旅游区的部分行人道,常用葡萄牙出产的麻石铺张,其中首个进行大规模铺装,美化路面的是议事亭前地。1994年,澳葡政府聘请葡萄牙的技师以该国产的麻石铺砌议事亭前地及相连街道地面,图案采用大波浪,黑白相间,线条流畅,富葡萄牙色彩,人行其中,彷如水中踏浪,颇为有趣。
由于议事亭前地的成功,澳门政府在往后十多年的巿政建设及修葺中,大量使用麻石铺装,图案亦以波浪纹为主,也有从波浪纹变化出现的不规则弧形、大折线形及鱼鳞纹等,有些还会加入指南针、海洋动物、浪花、帆船等与海洋有关的图案。麻石颜色除黑白色外,还有灰色及砖红色。这些铺装已演化成一系列极具特色及创意的景观,成为澳门的形象特色,但无论其设计如何变化,其主题皆离不开海洋。
除麻石铺装波浪图案外,望厦巿政公园大量使用涟漪状饼图案,以一个方型石块为圆心,再围绕圆心进行铺装,像似一石投入平静的水面,引起表面皱折,泛起片片涟漪。
饰面:铁链状装饰符号用作建筑物的装饰颇为常见,卢廉若公园的外墙及螺丝山公园内的眺望台顶部,同样采用铁链状装饰,一环扣紧一环,非常形象。另外,在民政总署大楼内庭花园及大堂巷喷水池,有采用以航海及海洋贸易为题材的葡萄牙瓷砖画装饰。
5.4 植物配置
曲尺型是波浪型的抽象形态,澳门园林绿地植物配置较少采用曲尺型的植物配置手法,但大炮台周围花园的顶层绿篱有采用。在顶层的大平台中,于通道与大草坪之间,有一条由黄金榕修剪而成的绿篱,采用的就是曲尺型,让呆板的植物分隔带,更具变化及动感。
6 小结
葡萄牙人来澳400多年间,带来了与中国判然不同的文化,澳门这弹丸之地,经历了文化冲击和融合后,形成了澳门特有的文化,近年更形成一门以研究“澳门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澳门学”。澳门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涵,便是海洋文化,它在方方面面影响澳门。园林绿地作为一个城巿的公共休闲空间,很容易可以发现各种有形及抽象的海洋符号,这不单是一种简单的装饰,人们对海洋符号的钟爱,背后还隐藏了澳门的历史,揭示了澳门与海洋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园林绿化景观亦有趋同情况出现,澳门本土的园林景观,由于历史底蕴,使其景观有别于邻近地区,成为唯一的,与别不同的。充分了解澳门园林绿化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文化优势,对今后的园林建设有指导作用,以促进世界旅游休闲城巿的定位,具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志良,杨允中.澳门百科全书修订版[M].澳门:澳门基金会,2005.
[2]罗舒雅,张文英.论海洋文化对岭南园林的影响[J].广东园林,2008,(6).
[3]《清将高廉道暂驻澳门查办中外贸易等事务片》.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组研究室编:《林则徐集?秦稿》中[M].中华书局,1965.
[4]澳门文物网http://www.macauheritage.net/cn/Default.aspx
[5]埃斯塔希奥.澳门绿化区的发展及其重要性以及本澳植植物群的来源[J].文化杂志,1998.
[6]李敏等.澳门园林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7]黄鸿剑.澳门海洋文化的发展和影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梁敏如(1979 - ),女,广东中山人,农学硕士,风景园林与观赏园艺专业
E-mail:fishleongmo@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