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

2012-04-29 00:44:03谭红欧阳小琳廖飞玮冯卫敏韦春凌肖倩
右江医学 2012年6期

谭红 欧阳小琳 廖飞玮 冯卫敏 韦春凌 肖倩

【摘要】 目的 探讨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接受局部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对照组40例接受曲安奈德混悬液局部封闭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变化以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1)。治疗后两组四个症状积分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患者的皮损、瘙痒、渗液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0.01)。疗程结束后3个月内,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7.5%,对照组复发27例,复发率为67.5%,治疗组的复发率较低(P<0.01)。结论 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是治疗肛周湿疹的一种有效方法,近期疗效确切,疼痛少、起效快,复发率低,可重复操作,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慢性肛周湿疹;围刺埋线;体穴埋线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其中以慢性肛周湿疹最为常见,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非手术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局部封闭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钙剂、维生素C等静脉注射以及外用药膏搽涂。常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亚甲蓝注射液作皮损局部皮内封闭注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口服及外洗,但效果均不理想。我科自2010年4月~2011年12月对40例慢性肛周湿疹患者进行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0例慢性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局部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男8例,女32例,年龄18~75 岁,平均(42.4±15.8)岁;对照组接受曲安奈德混悬液局部封闭治疗,男7例,女33例,年龄21~78 岁,平均(41.9±13.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皮损面直径、皮损程度、瘙痒程度、渗液多少等四个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诊断标准。症状:患者自觉肛门周围瘙痒不适,潮湿,夜间尤甚。专科检查:急性者肛门处出现丘疹、红斑、滋水;慢性者肛门处皮肤灰白色,增厚变粗,呈苔藓样变。

3.操作方法

(1)治疗组:①局部围刺埋线:肛周常规消毒后,根据病变范围大小,选取截石位1、3、5、6、7、9、11点,对皮损进行包围式埋线。②穴位埋线:体穴选取足三里、曲池、肾腧、三阴交四穴进行埋线,将长约1.5 cm的0/3羊肠线置入7号注射针头备用,常规消毒后,将7号注射针头斜行(约30度)刺入穴位,得气后,用针灸针将肠线推入穴位,退出7号注射针头,以体外看不到肠线为准。每周治疗1次,共3次。

(2)对照组:局部注射以曲安奈德5 ml (50 mg),2%利多卡因2.5~5 ml混合后摇匀。先以7号针头抽取药液,再换5号针头注射。分别在截石位3、6、9、12点位距肛缘2 cm处进针,每点皮下各注射1.5~2.5 ml药液,使皮肤丘状隆起并呈现淡白色,药液布满所有病灶区,注入不宜过深或过浅。注完后针眼处用消毒棉球压迫片刻,防止出血或药液外渗。每周1次,共注射3次。

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临床疗效标准: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n≥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60%≤n<90%)。有效: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30%≤n<6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减轻(n<30%)。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2)症状评分标准:按皮损面直径、皮损程度、瘙痒程度、渗液多少等四个方面评分,每项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皮损,无瘙痒,无渗液。2分:皮损面直径(R)≤3 cm,皮损潮红,瘙痒可忍受,不必用药,有少许渗液,不湿内裤。4分:3 cm6 cm,皮损皮肤增厚,苔藓样变,伴有皲裂,瘙痒难以忍受,用药无效,影响生活,渗液量多,湿内裤,自觉黏附感。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资料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绝对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 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1)。

2.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四个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的皮损、瘙痒、渗液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0.01)。

3.两组复发率比较 疗程结束后3个月内,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7.5%,对照组复发27例,复发率为67.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200,P=0.0000),治疗组的复发率较低。

讨论

1.对慢性肛周湿疹的认识 慢性肛周湿疹是属于肛肠科顽固性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血虚生风,化燥伤阴,肌肤失养;或脏腑蕴毒,浊气下降,尿粪浸渍;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内蕴湿毒所致。《外科正宗》说:“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每天渐沿开。”“此证初如粟米,痒而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西医认为肛周湿疹是常见的、多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常与人的过敏体质以及外在的物理、化学性刺激、精神因素等有关。常因痔疮、肛瘘、肛裂等疾病而诱发[1]。本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羊肠线埋入穴位,由于埋线的机械刺激形成一种持久而温和的非特异炎症,另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刺激,提高人体的应激力,激发人体的免疫力[2],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2.埋线的机理 围刺法,又称围针法、围剿刺法,是围绕病变部位进行多针刺激的一种针刺方法。是对《灵枢·官针》中的“扬刺”法的发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千百年来,其疗效为临床所验证。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的发展和延伸,它来源于针灸的穴位持续留针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此法可通过羊肠线这种异体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化刺激作用[3,4],以调和脏腑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起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新的医疗手段和方法。首先是埋线时的针刺效应,线的粗细长短决定了刺激量的大小和吸收时间的长短,这与针刺治疗过程中进针、留针、行针的作用相似;其次,肠线留于穴位内,具有长期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肠线在穴位内慢慢分解、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通过经络传入体内,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埋线疗法是依靠刺激穴位引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人体的内分泌及体内的神经体液平衡;肠线可促进病灶部位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快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笔者以临床辨证及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采取围刺埋线及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方法,选取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位,发挥肺主气,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脾主运化,健脾利湿;肝主藏血,养阴清热润燥;肾主水,温阳气化,升清降浊,利湿止痒生理机能,共凑调节阴阳、扶正祛邪、宣肺清热、健脾利湿、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效,达到治疗目的。其中三阴交、曲池,利湿清热止痒;足三里是胃经合穴,选取该穴以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而达荣养肌肤、祛风止痒之功;湿为阴邪,取肾腧以扶阳固脱,温化阴湿之邪。“痒自风来”,按“祛风先和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配血海,调血气、养血活血,诸穴合用,共凑其效,效果满意。

3.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治疗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无菌操作,遵循一人一套针具原则,防止交叉感染。②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过深可能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过浅则羊肠线可能暴露在皮肤外面。③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破溃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④接受治疗后,忌吃海鲜、辛辣食品,避免过敏食物影响疗效观察。⑤避免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⑥注意术后反应,提前向患者说明,若出现埋线肢体酸胀,以及全身乏力、双下肢无力、沉胀感等属正常现象,休息或热敷后上述症状将会减轻。⑦饮酒后、剧烈运动后、过饱或过饥患者不能立即进行埋线[5]。

总之,笔者将围刺埋线配合体穴埋线两种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局部围刺埋线配合辨证取穴埋线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体现了经络腧穴的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古法新用,中西结合,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并且费用低廉,可重复操作,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及中医特色在治疗疾病方面“简、便、验、廉”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对目前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牟崇云,于建花,纪 强.中西药结合治疗肛周慢性湿疹134例[J].光明中医,2010,25(3):502.

[2]郭广华.穴位埋线治疗肛周湿疹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2):210.

[3]苗金娣.穴位埋线治疗习惯性便秘9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3):31.

[4]穆丽萍,于永铎. 穴位埋线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11211122.

[5]孙文善.微创埋线临床操作规范[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69.

(收稿日期:2012-09-20 修回日期:2012-11-29)

(编辑:梁明佩 英文审校:梁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