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洪哲 王健平 王本材 唐海波
[摘要]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舌根发生率。方法:采用锥形束CT扫描成像技术拍摄下颌第一恒磨牙113颗,对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选择不同方向的断层观察研究远舌根发生率。结果:在113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远舌根的发生率为42.5%(48/113),其中男性发生率为43.8%(28/64),女性发生率为40.8%(20/49);左侧发生率为38.6%(17/44),右侧发生率为44.9%(31/69),性别与部位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黑龙江省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形态变异较大,掌握其特点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锥形束CT;汉族;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6-0996-02
熟悉掌握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是根管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1]。根管系统十分复杂,周学东教授[2]曾指出,不同人种、不同形状、不同年龄的牙齿,根管系统差异明显。有关国人这方面的资料较少,有必要认真观察和分析[3]。下颌第一磨牙是萌出最早的恒磨牙。其牙合面有较多的窝沟,自洁作用差。在中国,这组牙齿是根管治疗最频繁的牙位[4],而该牙根多较为细小[5],容易遗漏导致根管治疗失败。故而,研究该牙位的牙根形态是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本研究利用锥形束CT研究黑龙江省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来源及选择标准:本实验为随机、双盲实验。收集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并因牙体治疗、正畸、手术等目的,确需进行口腔锥形束CT扫描检查的患者。纳入标准:①黑龙江地区汉族人;②目的牙根完整,且根尖孔发育成熟,并未经过根管治疗;③图像清晰。共收集下颌第一恒磨牙影像113颗,其中男性64颗,女性49颗,左侧44颗,右侧69颗,整理后年龄范围16~50岁。
1.2仪器与实验方法:锥形束CT系统:Kodak 9000C 3D 配备Kodak牙科CT三维专属软件阅读系统。图像经过计算机三维重建,并选择0.10或0.20mm的图像断层,对目的牙进行观察、分析、统计,并筛选符合标准的下颌第一恒磨牙113颗。所有锥形束CT影像均由1位副主任医师及1位主管技师共同盲法阅片,记录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根数目(如图1~2),统计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并用卡方检验比较性别以及部位(左侧和右侧)的差异。
2结果
113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有48颗牙具有远舌根,总发生率为42.5%,男性(n=28,43.8%)与女性(n=20,40.8%)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755)。该种牙齿左侧(n=17,38.6%)和右侧(n=31,44.9%)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9)。
3讨论
研究离体牙根管形态的方法很多,包括X线片法、显微镜下根管探查法、透明标本法、牙科CT[6]以及M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7]X线检查法无法准确显示牙体组织的三维形态结构,使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显微镜下探查根管可以较为精确的确定根管的数目,但是无法判断牙根的数目,透明标本法需要离体牙,因此无法应用于临床。MCT技术的实验要求较高,很难广泛普及。故本实验采用锥形束CT技术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根及根管数目。锥形束CT成像系统所采集重建的图像,直观立体清晰,便于牙根外形的统计研究。在本实验中,两操作者对于113颗目的牙的牙根数目统计均无异议。
下颌第一恒磨牙通常为双根,即近中根和远中根,但有时在远中根舌侧可观察到1个额外根,称第3根或远舌(distolingua,DL)根[5]。如同畸形中央尖、C型根一样,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在蒙古人种中发生率较高[8-11],而即使在蒙古人种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群的发生率也大不相同。比如缅甸人的发生率约为10%[12],韩国人的发生率为25%左右[13-14],国内学者研究国人的发生率多在30%左右[4,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113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有远舌根者占42.5%(n=48)。这一数据高于我国学者的继往研究结果。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①可能是我国幅员辽阔,即使是汉族人也可因地区不同而导致牙齿形态发生较大的差异;②可能产生于样本大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扩大样本量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同时该牙位远舌根的发生频率与性别和部位(左侧或右侧) 无关,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相似。
4结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超过四成的黑龙江省汉族人的下颌第一恒磨牙具有远舌根,且在性别、部位上无显著差异。这提示牙体牙髓病科医生,在对这一地区汉族患者该牙位实施根管治疗时,应当有意识地去寻找这一额外的牙根,以避免遗漏根管进而导致根管治疗失败。
[参考文献]
[1]顾永春,皮 昕.3803个恒牙根管的解剖形态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5):276-278.
[2]黄定明,周学东.根管治疗难度分析的要点[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9):532-534.
[3]徐红梅,高学军.95个前磨牙牙根解剖形态的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8,18(3):126-129.
[4]郭一波,朱亚琴.上海地区中国人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发生率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1,31(2):71-73.
[5]刘 芳,顾永春.3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远颊根及远舌根根管弯曲度的测量[J].广东牙病防治,2010,18(9):468-472.
[6]林正梅,方溢云,凌均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5): 526-530.
[7]钟素兰,尹仕海,陈朝辉,等.Micro-CT 评价不同弯曲度根管预备后根尖偏移的实验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6):657-660.
[8]王金川,周 霞.重庆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发生率调查[J].重庆医学,2011,40(30):3079-3080.
[9]Neelakantan P,Subbarao C,Subbarao CV,et al.Root and canal morphology of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in an Indian population[J].J Endod,2010,36(8):1319-1322.
[10]王 瑶,郑庆华,段星宇,等.锥束CT评价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1,21( 12):687-690.
[11]Jin GC,Lee SJ,Roh BD.Anatomical study of C-Shaped canals 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by analysis of computed tomography[J].J Endod,2006,32(1):10-13.
[12]Gulabivala K,Aung TH,Alavi A,et al.Root and canal morphology of Burmese mandibular molars[J].Int Endod J,2001,34(5):359-370.
[13]Song JS,Choi HJ,Jung IY,et al.The prevalence and 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distolingual roots in the mandibular molars in a Korean population[J].J Endod,2010,36(4):653-657.
[14]Kim SY,Yang SE.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tudy of incidence of distolingual root and distance from distolingual canal to buccal cortical bone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in a korean population[J].J Endod, 2012,38(3):301-304.
[15]李颖超,刘荣森,石校伟.老年人下颌磨牙牙根及根管的锥形束CT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9,7(4):206-209.
[16]吴友农,岳保利,史俊南.1769个恒牙根管系统的形态学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5,11(2):98-101.
[收稿日期]2012-03-13[修回日期]2012-04-28
编辑/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