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学中几个元认知观点及其应用

2012-04-29 07:37:02白一帆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元认知观点心理健康

白一帆

该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中,认知个体差异、认知曲解、比较和计较、烦恼自找论等问题的若干元认知观点,并提出了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元认知观点;应用

元认知,就是自我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以下是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视、且在实践中反复强调的元认知问题及其观点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其他学习能力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1.认知的个体差异

元认知观点。面对一个同样的事件和问题,不同的人其认识是不相同的,这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正常的。

从认知心理角度看,认知是人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事件的认识和解释。良好的认知给人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体验及行为,认知曲解则能引起明显的负性情感和行为。

人们对待事件的的认知和看法,在法律框架下,应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必须明白,你可以有发言权,切不可不给别人的发言权。[1.2]

观点的应用。对任何事件或问题存在认知的差异是普遍的,正常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必过分强求对某一问题的完全一致,也更不必要为某问题去争论不休:“争论”是表达各自的认知和观点,目的是达到认知的提升,而绝不是你我的输赢;争论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方式,而绝不是建立矛盾、仇恨和泄私愤,甚而成为相互人生攻击的途径和理由。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去要求他人。在生活中,一个人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但也是不可急于求成的,因为这种改变必须是他自己的灵魂深处发生变化。

如果能在以上这样一种元认知状态下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大公司、小团队、我们的学习班级、学生宿舍内部都会出现一派和谐景象,人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积极性就会大大地高涨。

2.知曲解

元认知观点。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是人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推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人因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评价模式,并在认识事物和对事物的反映过程中能动地表现出来。

曲解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发生了偏离,歪曲了原意,作出了错误的解释或理解。

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原则,我们对待他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对待客观事物或事件都不可能完全理解或是与实际完全一致,而可能的是有一定差距和偏离,这就形成了曲解。

平时的语言交际、学习读书中的阅读理解也是明示-推理过程。通过该种手段的阐释,从中选出最佳的理解、最佳的判别,尽力避免认知曲解。

常见的认知曲解,最主要的有10种:①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只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②任意推断。缺乏事实根据,草草下结论。③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做结论。④过度引申。在一个小失误基础上,就做出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⑤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如盲目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贬低自己成绩和优点。⑥个人化。自己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⑦选择性消极注视。只选择消极的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以偏概全。⑧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如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是失败者。⑨必须倾向。常用“应该怎样”或“必须怎样”等词,苛求自己和别人。⑩乱贴标签。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个标签就完事.如,我是天生的失败者。[1.2]

观点的应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认知曲解也是难免的,但一定要明白的是,多数情况是与我们自己相关,而不是总在他人头上去找原因。

解决认知曲解的方法就是在面临的事件和问题面前必须有全面的思考:首先是接受客观事实;其次是必须从多角度去看问题;尤其不要绝对地,过分夸大或缩小地看待问题;三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获得新知识。

重视的是,所有的心理障碍都存在多多少少的认知曲解,所以,认知心理治疗理论的核心就是不断纠正患者的认知曲解,从而让心理障碍的患者恢复心理健康。矫正认知曲解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需要避免以上提到的认知曲解的思维方式。只有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正视这些认知曲解,加以克服;只有避免了以上的认知思维方式,才能够不误入负性自动想法的泥潭,才能走出人生的认知误区,才能逐阵消除原存在的认知曲解,达到治疗目的。

3.比较与计较

元认知观点。比较是辨别事物的相同属性异同或高低。即常说的有比较才能鉴别。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也能比较。要明白的的原则就是:比较要有供比较的对象,也要有比较的共同基础。

计较,指较量;争端、争辩。

比较是中性词,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正确的比较可以找出自身不足、努力赶上,激励人们上进,所以比较是科学研究的原则之一。必须指出,和自己过去客观地前后比较没什么不妥,要是时常和他人非客观地比较可没什么好处。如果比较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那比较就演变成了另一词“计较”。计较可绝对是个贬义词,大家唯恐被人说“这个人真计较”,计较说好听点是说这人太认真,说不好听的就是这人自私、多事。[3]

观点的应用。要会比较,决不计较。首先是一般的事情不必比较。我们认为,比较可以是永无止境的,计较更可能是没完没了的。我们一定要清醒,比较是有原则的,即在“同质”的原则下比较,才能给自己指引方向,使自己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次是对待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人和琐事,就如过眼云烟,我们也应放开自己的怀抱,用宽容与大度去看待任何的人与处理任何的事情;我们就像是躺在河床边的小草,静静地听着甜美的流水声,享受着世界上给我们带来的一切美好,这样你就会快乐、轻松、自然!

我们需要的是,学会自己与自己比,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努力地朝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进,不必理会他人是如何走的,因为我的人生是自己的,而不是跟着别人走来的。

比较要适度,别放任比较变计较,计较的人不快乐,计较的家庭不和睦。

4.烦恼自找论

元认知观点。烦恼是自己找的烦恼既指令人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人或事;也表示人不顺心不畅快,烦闷苦恼的状态。烦恼的内容并非人生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甚至是些摆不到桌面上去的“鸡毛蒜皮”之事。从精神病理学上讲,它是一种一直拖延着的挫折感和轻微心理冲突的产物。

烦恼的公式:W=D/B这里,W表示烦恼,D表示欲望,B表示实现欲望的有效行为。不懂世俗的人就会自寻烦恼。

引起烦恼的根源是欲望:①烦恼起于执著。人生的顺逆境很多,困境时的失业、失恋、失意等令人沮丧、烦恼;顺境时的执著、害怕失去,也会被烦恼所困。②烦恼缘于无明:有了无明,就有贪欲、嗔恚、骄傲、疑惑等导致烦恼。③烦恼生于不必要比较:可以说,有多少比较就有多少失落,也就会有多少烦恼。④烦恼由于看不开:即“杞人忧天”,乃至担心“世界末日”等等,都是最典型的自找烦恼。烦恼了半天,却什么事也没发生。也有人为小事看不开,自然也会“烦恼绵绵无绝期”。⑤烦恼出于太自私,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

烦恼机理是脑思考未知信息时所引起的:从大脑信息控制论来说,常常是脑在思考一些未知的信息,特别是去思考一些常会带来直接对人体有伤害的未知信息所引起的。我们常说郁闷,郁闷就是烦的一种高级演变状态。所以要解决烦,就要去解析那些未知的信息。人们的脑子会本能地去思考,很想花精力去解决这些未知,就时常将这些未知信息一次次“调取出来”进行反复思索,这就是烦上加烦,使郁闷变的更郁闷的原因。

观点的应用。总体来说,就是让烦恼自生自灭。烦恼都是自己生的,没有真实性,因此,凡事多往正面看,能够看得开,就不会自寻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虽无欲无求,但也就会没有了烦恼。

重视认知提升:前已述及,烦恼是脑在思考一些未知的信息所引起的。所以解决烦恼就显得很简单化了:一是不断地多学习新知识,让头脑中少些未知信息,所以要终身学习;二是人们的相互之间多些沟通、多些交流;尤其是因某些问题引起烦恼时,我们大家就帮他解析好他认为不理解的信息,问题解决了,烦恼也消除了。

重视冷处理:生活中,随时可生出许多烦恼,内心的,如发闷气、无名火、怨恨、妒忌、贪婪和恐惧;外在的,如人与人间的矛盾,以及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像“魔障”一样,仿佛会随时产生,关键是怎样对待。采取的措施:一种是立即行动,去达成目的、弄清问题;另一种是“冷处理”,让其自行演变和解决。很多时候,前者并不比后者高明和适用。

重视控制欲望:欲望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这是客观事实。欲望只是一个起点,关键是要通过起点,走向光明。欲望是可以控制的,有人总结为:欲不逾矩,欲不损德;清心寡欲,放松心灵;节制欲望,知足常乐;分清良莠,优化欲望;记下警句,警示自己。[5]

切记,世上的事是解决不完的,也决不会解决一个而少一个,这就会变成他的烦脑。

以上也是我们的教学工作过程的基本总结。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这些元认知问题是我们生活中时时可以遇到的,这些基本观点也是需要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知和应用的。这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愉快!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积极乐观!

[1]宋宝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文杰.大学生心理卫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周毅.“比较”是烦恼的墓志铭[J].北京纪事·纪实文摘,2007.10

[4]史仲文.欲望启示录—人类心灵的骚动[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

[5]周光宠.关于欲望及调整欲望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1

猜你喜欢
元认知观点心理健康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成才(2023年15期)2023-11-16 03:44:02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观点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