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 马娟
作为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参与起草人,张卓元认为,随着未来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中国下一步需要通过改革来寻找新的动力。而要推动新的改革,则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
中国发展不能“一俊遮百丑”
《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中央就制定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快十个年头了,如何评价当时布置的改革?哪些完成了,哪些没破题,哪些需要深化?
张卓元:虽然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但是实际上这些年改革的进展缓慢。
进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主要精力都用在抓发展、抓经济增长上,以至于顾不上改革,所以很多原来计划改革的议题就搁在一边了。有些已经提出来需要改革的,由于考虑到可能对经济增长速度有影响,因此也就往后放了。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推进改革。比如说股权分置改革这是比较大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也做了一些改革,还有增值税的转型、企业所得税的合并等,并不是说完全不做。但是大的、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改革的确是极少的,或者说基本没有。
这些年的改革滞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改革方面很滞后。地方政府控制资源过多,一个劲追求GDP的增速,都是大伙比着干,争短期GDP的增速。
其次,干部考核机制的改革,说是要更多地看对老百姓、对民生的贡献,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GDP挂帅,谁这方面成绩做得好就提拔谁。
再次,垄断行业改革基本上停止了。包括央企要股权多元化、引进战略投资等等,还是2003年以前做了一些改革,到后来改革进展极其缓慢。
第四,财税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整个向公共财政转型还是很缓慢。财政很多钱去搞基础设施建设,说是要更多地用在民生方面、用在三农方面,但实际上比如说教育投资的比例目标仍达不到,虽然已经立法。
第五,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市场化改革缓慢。严格说来,现在能源价格还是偏低的。
所以总的来说,这十年改革进展比较缓慢,这就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转方式、调结构。
我们在十六大的时候已经明确地提出来,在2020年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如果要按照这几年这样干下去,到2020年可能这个目标就要落空,或者要降低标准。把还很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成完善,是不行的。
《21世纪经济报道》:您说有很多战略性改革还很滞后,对接下来改革的紧迫性怎么看?需要在哪些领域尽早启动?
张卓元:中国近些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一俊遮百丑”。就是经济增长好那么其他方面差点好像也无所谓。经济增长当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付出代价特别大。原因就是体制没有很好的转变。
接下来要尽早推进的改革,我想还是这几个方面。一个是政府改革,包括对官员考核机制的改革,这也许是各方面改革中最关键的。如果还是GDP挂帅,那我们说的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会完全落空了。
所以我们转方式的第一条就是要求由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的协同拉动,强调消费需求。但现在很多做法和这个要求是相违背的,原因还是在追求GDP快速增长,还有就是路径依赖。
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设计和推动
《21世纪经济报道》:在改革的动力上,过去三十多年中很多是自下而上的,这方面的潜力是不是在衰减?未来改革是否更多需要自上而下进行?
张卓元:这就等于设计路线图一样,因为现在也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大体都清楚了。市场经济怎么样去实现,其实都看得很清楚了,所以政府应该是可以设计一个路线图的。现在由于既得利益比较强化,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设计和推动,改革比较难。
我觉得现在的发改委要去动垄断部门也很难,除非国务院领导、中央领导下大决心,光靠发改委是不行的。因为各个部门都是平级的,你怎么能够命令我,而且我也可以不同意。有时候协调是协调不下来的。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