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娟
进城务工人员因担心孩子“长大后你就成了我”,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某些家长期望孩子“拥有体面的人生”,宁愿多掏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等的“赞助费”把孩子送进公认的优质学校;更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而设法购买学区房。这些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主要是为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教育发展不均衡。例如,我国的一些城市投入千万甚至数亿元建设“标志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而在一些乡村学校,不少孩子却仍在危房里上课;有的城市学校建设超标准运动场、健身房等,而不少乡村学校却没有供学生就餐的厨房;一些大城市的教师有着优厚的待遇,而一些乡村教师工资较低,教师队伍老龄化,流传着“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顺口溜……(参见4月23日《人民日报》)
如何有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相关部门应从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这里有两个地方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把公共财政优先投入教育,对中小学校舍进行改建扩建和设备配套,在全县统一建校标准,统一仪器配备标准,实现了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省铜陵市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包括经费和师资力量的倾斜,如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下放到各初中,缓解各初中之间的中考竞争压力,创造了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择校的一个城市。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均衡。俗话说,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一批好教师能带出一批好学生。因此,应首先推进区域内的师资均衡,至少是县域内师资均衡。可以通过组织骨干教师流动至其他学校任教、加快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推进县域内师资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应统一制订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我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走在全区前列,该县通过统一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化评价标准,对应地建立了督查制度,安排学校督查员,把检查、评价学校的常规管理是否规范抓出成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还应确保公共财政对教育的基本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的衡量各国教育投入水平的主要指标。今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确保4%目标的实现。我区的岑溪市为促进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发展教育;该市还同时利用靠近广东省的地理优势,动员社会知名人士、优秀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共募集到捐赠资金6000多万元,有效地保证了教育的基本投入,解决了学前教育落后的大难题。目前,该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已达70.8%,远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器”。为此,我区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努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计到2020年底,全区所有县(市、区)将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让我们满怀信心地迎接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