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长春
德国是一个极具历史的国家,在德国的历史长河中,先人留下了无数的遗迹、珍宝。在这片思想深邃的大地上,相继诞生了一大批哲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德国亦是捧回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之一,居美、英之后,坐拥探花之位。德国的精密机械、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世界一流。除了哲学、科学、技术之外,德国的音乐、文学同样辉煌灿烂,伟大的音乐家巴赫、贝多芬,文学家莱辛、歌德、席勒、海涅等等都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德国就是这样一个迷人而有极富魅力的国度,四年前我曾有幸到德国修学,时间虽短,但这个极富内涵的国家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热爱读书的德国人
初到德国,谁都会被德国人热爱读书的劲头所震撼。在这个国度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在度假的沙滩上还是在旅行的火车上,甚至在公共交通上,几乎每个人都会捧着一本书或是一份报纸津津有味地阅读,旁若无人却又悠然自得,读书仿佛是德国人与生俱来的兴趣。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好学的民族,德国人是极好的“读者”!有调查显示,56%的德国人在他们的业余时间喜欢或非常喜欢读书;平均49%的妇女和36%的男士每年至少买过3本书。这种阅读的兴趣和生活,使德国成为图书和报业大国,每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图书国际博览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展览会。
德国人视读书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不仅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阅读者的身影,从影视作品中也能看到这一点。2009年,莱温斯特凭借《生死朗读》夺得奥斯卡小金人,她在电影中饰演的德国女军官汉娜,就是典型的德国人,她虽然不识字,但是她热爱阅读,偶然邂逅米夏,并让其为自己读书。即便后来锒铛入狱,汉娜还是从阅读中获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德国就是这样一个热爱读书的国度,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唯有阅读才能不断进步。
馆藏丰富的博物馆
德国文教设施十分普遍和发达。图书馆数量多得惊人,其中仅巴伐利亚州就有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图书馆内部设施很好,图书和杂志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人们可以到图书馆中借阅、看书、读报,非常方便。
德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开展现代博物馆建设的国家之一。现今,全德大约有
6000多家博物馆,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其中德意志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馆,它一直秉持其建立之初的理念:“在自然和技术问题方面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机构。”德国博物馆文化活动丰富,价值理念深刻。博物馆与教育机构的联系十分紧密,会尽可能向学生、研究者提供学习与研究机会。大多数科技博物馆都会设立“体验区”,让民众尤其是学生去体验科技的神奇与魅力。我曾到过位于曼海姆的州立工业技术博物馆,整个博物馆规模宏大,陈列有各个时期的自行车、汽车、纺织设备、钟表、水车、印刷设备、磨,还有旧时的火车,我们还乘坐它走了10分钟进行了一次体验。在体验区,我们巧遇一群参观博物馆的小朋友,在教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小朋友们在体验区体会力学、压力学、静电、印刷术等等科技的奥妙,十分有趣,也十分有意义。此外,博物馆还常年为孩子们组织各种各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专题辅导讲解。丰富的馆藏与文化教育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德国学生最重要的课外课堂和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在全球化时代,德国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钱在博物馆上?德国总理默克尔是这样回答的:恰恰是在全球化的时代,知道我们的来历,根在哪里,哪些艺术家在过去为我们创造了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她说,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创造未来。即使身处在网络时代,多去博物馆永远都是值得的。当我们的目光与过去的艺术作品交流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感觉,就会激励我们所有人去开拓处女地。
发达的高等教育
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是诞生于1810年的德国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强调“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大学自治”,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大学功能的创新,很快使德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科学中心,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民国时期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榜样。柏林大学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欧洲政治军事斗争的副产品,普法战争失败,拿破仑军队的铁蹄侵占了柏林,普鲁士向法国割地赔款。由于遭受物质上的巨大损失,普鲁士皇帝威廉三世认为“国家应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在物质方面所遭受的损失”,大学改革藉此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洪堡、费希特为首的一批德国学者筹办了新的柏林大学。
德国现有各类高等院校380多所,其中综合大学(University、理工大学、师范大学等)109所;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217所;艺术、音乐院校55所,此外还有一些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平均每21??5万人就拥有一所大学,人均高校数量名列前茅。但是,由于德国中学生偏重于职业教育,大部分中学毕业生都选择“双元制”培训,因此,德国高等教育入学率长期维持在35%上下,这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排名中一致处于末端位置。
传统上德国的学位制度为两级制:硕士和博士。随着欧洲高等教育衔接项目之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以及为了增强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学位制度逐步改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度。德国凭借优异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基本上免学费的高教福利政策,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留学目的地之一。
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都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是德国工程师的摇篮。两种类型的大学都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立的。其中,职业学院的最先开创者是斯图加特地区的三家公司: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和洛伦兹标准电气设备股份公司。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重视实践导向的教育教学,教师们一般要求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科研也以实践为导向。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还特地引进“双元制”教育模式,开办“双元制大学教育”。第一所职业学院——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在2009年3月更名为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充分体现了德国政府、教育界和工业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多样化的大学生活
德国大学学习组织的形式很多样,有讲座课、研讨班、练习课、辅导课、实习等。其中,讲座课是最基本一种教学形态,大班制,由教授任教,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研讨班是德国典型的教学组织形态,往往是对讲座课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分组讨论交流,是对讲座课进一步加深学习的探究过程;它也是更高级课程(比如专题研讨、博士课程)的基本形态。
很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学生一般没有教材,上课所用之材料主要是教授自己编制的讲义。第一堂课,教授一般会介绍本门课程的目标、内容、考试以及公布一些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目。大学课堂非常融洽和具有活力,学生们可以随时举手向教授提出自己需要进一步理解的问题。有时由于对同一个问题学生间的观点不相一致而发生课堂中的论辩也是常有的事。唇枪舌战,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新的观点、理解、方法就此产生,从而“教学相长”。大学生对讲课有一种有别于我们鼓掌的感谢方式,那就是用手“咕咕咚咚”的敲桌子。
由于大学生的激增或选某门课程的同学过多,而所用之教室却不够大,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晚到的同学就会在教室内两侧的靠墙过道处甚至门口站着听课,这种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除了教室,大学生们还时常光顾大学计算中心和图书馆。大学计算中心供大学生免费使用计算机,可以凭账号上网查阅资料。每个大学生每年会有一定数量的免费打印纸张,计算机与打印机相联,可以直接打印。也可以在计算中心使用扫描仪扫描资料。其实,教学楼大都也会有打印机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它们无人看守,刷卡打印即可。
大学图书馆的设施也很好。我所在的马格德堡大学图书馆地下一层是衣橱柜,要去图书馆借书或者看书的同学,需要把自带的书包等无关物品放在衣橱柜中,水是不可以带进图书馆中的,自带的书可以放在篮子中带进去。穿拖鞋也是不能进入图书馆的,当然,也几乎看不到大学生们衣着随便的走在校园里。图书馆内有几十台计算机供同学查阅资料使用。图书馆的位置很多,看书的同学可以很轻易就能找到一个地方坐下来安静地看书。
德国大学的考试有以下类型:(1)笔试(Klausuren):这是书面考试,考察所学知识内容,在一门课程结束后进行;(2)课堂报告(Referate):是关于某一主题的时间较短的报告;(3)书面家庭作业(Hausarbeiten):就某一主题完成一篇书面论文,或对之进行解答,上课时做讲解;(4)口试(mündlichePrüfungen)。德国高校的考试十分严格。在完成书面论文的过程中绝对要避免抄袭,在许可的范围内引用他人的文章必须要注明出处,德国各州的高校对此有严格的规定,情节严重者则有可能要面临要被开除学籍的惩罚。
德国这个国度的教育状况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完的,我所经历过的德国也不过只是他冰山的一角,但是很多事情只有体验过,才能真切地感知事物本身的蕴意。德国修学之旅使我真正感受都到了一流的发达国家,而我们要想达到那样的水平,要做的实在太多。虽任重道远,但惟有努力,才能实现我们民族、国家的真正崛起。
(责编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