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院校在全国本科院校占据90%以上的比例,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囿于資金、发展模式、教育转型等方面的原因,地方院校在发展中遇到极大的挑战。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在人口走向平稳发展的阶段,地方院校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以应用型人才为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出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9-02
从行政隶属的角度讲,地方院校主要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高校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的高校。即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的资金主要来源,在干部人事等重大事项方面主要由地方党委、政府负责管理的院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基本特征。本文的“地方院校”具体指那些隶属于地方各级政府,培养层次为本科以上的院校。该类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主,兼顾科研,是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团队,这类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
一、问题提出
地方院校的兴起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教育发展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专科学校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升格成地方本科院校,其校名基本上以“地名+师范学院”、“地名+文理学院”和“地名+学院”为主。从校名上看,除了师范院校外,其他都是朝着地方综合性院校方向发展。这类学校一般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本上每一个省辖市(地、州)都有一所地方院校。由于与省辖市(地、州)零距离接近,具有“区域性”、“地方性”等优势。而从师资、资金以及就业方面来看则处于相对的劣势。
1.地方院校的优势。地方院校一般位于某一省辖市(地、州)内,有当地优越的地缘和人文优势。由于其辐射的范围较其他重点院校来说较小,地方特色很突出,与本地的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方面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当地企业以本地特色的资源为基础,打造的产品首先要满足本地人的需要。强烈的地方特色要求学校与企业或学校与当地政府之间建立各种横向联系。这种横向联系对于合作双方是互赢的。企业可以从合作中吸纳新的技术与知识,实现科研的反哺作用,打造出各种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同时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以物色更多的适合其发展的专业性人才,人力资源成本大大降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能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找寻到更多更大的培养高档次应用型人才的平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可以弥补部分资金短缺问题,实现地方院校办学的良性循环。在校企长期合作的良好氛围中,整体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也将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从而促进院校所在地区整体水平的发展。地方院校有本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优越土壤,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抑或是管理都有其发展的源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2.地方院校的劣势。①地方院校办学定位的艰难,地方院校很大一部分是由专科升格成本科的。虽然名称上升格为本科,但是要真正用本科办学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有很多深层次内涵的问题亟须解决。最为关键的是其办学定位。从形式上来看,同样是本科院校,与其他站点大学相比地方院校是与其不同层次的。重点大学培养从事的主要是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各类创新人才。而各种职业教育围绕社会发展与需要培养各类技术性人才。地方院校位于他们二者之间,要实行思想深处的转变并要求全体员工为之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首要的任务是明确发展目标,确立办学定位。②教学与管理模式改革的困境。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除了硬件设施的改进外,更主要的是教育教学这一核心任务的改革与跟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本科教学和管理的方法与手段,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由于资金及其他配套设施的缺乏,引进的人才虽然是高学历,但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囿于体制、政策和相关设施的不完善,致使该类人才很难引进或者引进后受职称等方面的影响压力很大,以至于花费大量精力搞学术研究,失去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色。③地方院校学生的就业处于相对劣势,虽然地方院校极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人才,但是在人才交流市场,大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或者差不多同等条件下更愿意录用重点大学的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当今,重点大学的学生也与地方院校的学生竞争同一块蛋糕,即使地方院校的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追求品牌效应心理趋势下,地方院校的学生处于不利之地。
二、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任何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是其主要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首先满足当地企业以及各种相关单位的需要,为当地重点培养各类合格的本(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的特色观是地方院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发展空间和服务面向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院校应着眼于地方特色,结合院校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只有类型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类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地方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位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之间,定位具有相对性。对于那些由专科升格成的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需要从思想上到行动中的彻底大改变,否则很难跳出技术性人才的圈子。
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地方院校在确立了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后,怎么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成为地方院校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在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办学经验等方面的因素,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当然,诸多学校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转变观念,树立“大专业”理念。要尽快的从高职高专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中升华到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摆脱狭隘的培养人才的束缚,着眼于“大市场”、“大管理”、“大流通”。结合地方院校区域性特征以及众多中小企业的实情,做足市场文章,从当今的市场中寻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为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壮大的各种类型的企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点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迅速壮大的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此很多地方院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一般培养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实践中所需要的发现问题、把握商机、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他们“择业”和“创业”的资本。
2.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科研实践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或自主设计项目进行研究。生活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开展的实践活动,属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课外学习小组、学习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网络实践是以网络为平台,进行电子商务和营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地方院校采用了模块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民主式教学。重视校内实训模拟教学。目前,诸多院校已成功建设了较为完备的实验中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企业环境中完成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②与校外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除了在校内建立模拟实训环境外,很多地方院校积极利用当地资源,与校外的各类相关企业和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是定期派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熟悉相关行业的流程、规律与特点,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二是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使科研工作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良性互动。三是聘請行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等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程或定期做讲座,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和答辩全过程。③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学生仅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要想使应用型人才得到真正的实现,还要培养学生对本行业的爱好和兴趣。从目前的情况看,就业门槛较低,都要从最基础的技术甚至是体力活儿开始。有时候他们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知识有些出入。这些就使部分学生对本行业失去了信心。通过专业观摩、各种模拟、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等手段,让学生对行业的发展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增强他们对本行业的信心,使学生能从战略高度对自己的职业做个规划。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地方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地方院校在突出地方特色,做足市场文章,根据学校发展实情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就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相对的办学优势,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艾小刚,吴卫东.左国防,等.名栏建设:地方高等院校打造特色学报的机遇与选择[J].出版工作,2006,(5).
[2]肖良.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3]陆瑞峰,冯伟国.从世界技术教育发展看商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8,(10).
[4]麦茂生,吕力.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郭桂英,姚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
[6]刘冬蕾,马丽岩,郝鹏飞.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6).
[7]宋大成.新升本地方院校办学定位的理性选择——以一所新升本地方院校黄淮学院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
[8]邵继红.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时空,2007,(10).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实践性教学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1JGA121);贺州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旅游管理(2011ZDJSXK03)阶段性成果;2011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2011C0111)
作者简介:许洪杰(1973-),男,湖北恩施人,旅游管理硕士。广西贺州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和旅游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