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
放宽利率浮动空间,尤其是容许存款利率上浮10%,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重启改革进程,意义极为重大
近日,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将贷款利率的下限扩至0.8倍,存款利率的上线扩至1.1倍。据记者了解,现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设定于2004年10月:贷款利率上不封顶,可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存款利率则只能下浮,下不设底。
央行此次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像一块石子投入了中国银行业这个池子里,引起层层涟漪。
6月8日,新政执行的第一天,五大国有银行存款利率率先上浮至1.08倍,恢复至降息前水平,随后,股份制银行开始跟进,并产生分化:中信、招行、民生等银行紧跟国有行,将一年期及以下存款利率维持在降息前水平,约为现行基准利率的1.08倍,而两年、三年、五年期存款利率则比以前下降了0.25%,与基准利率维持一致;浙商、兴业、深发展等银行将1年期以下存款利率定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中长期利率则保持为基准利率;大连、渤海等银行则根据金额不同,将2-5年的中长期存款利率都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央行货币委员会前委员李稻葵评论称:放宽利率浮动空间的意义甚至大于降息。
“放宽利率浮动空间,尤其是容许存款利率上浮10%,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重启改革进程,意义极为重大。”李稻葵说。
银行盈利能力直面“大考”
“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却太高,有时高得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去年年底,某股份制银行行长在一个论坛上抛出此言,引发舆论一片哗然。
由于利率市场化尚未破冰,一直以来,利差收入已经成为各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利差收入高达7-8成的营收占比几乎是中国银行业的普遍现象。各家银行存贷款的基准利息差基本上是由央行规定的,行政体制保护下的管制利率成为银行能够获得超高收入和利润的根本原因。
据记者了解,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到300个基点(2.5%-3%),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银行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存款利率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必将触动银行的核心利益。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扩大,令它们可以放手争取大客户。据记者了解,眼下银行信贷疲弱,为了留住和争取大企业,银行本身就有压低贷款价格的考虑,而在此之前,各银行为了留住一些核心客户,不得已采取一些“灰色”的办法,如绕道票据业务,将低息贷款贷出去。而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此类灰色操作便可理直气壮地进行。
此外,存款利率可上浮,无疑将会爆发一场“存款争夺战”,而这一切的根源来自于存贷款比为4:3(75%)的监管红线。
从16家A股上市银行的一季度报表可以发现,股份制银行的贷存比相对更加严峻,其中招行为75.41%,已经跨越红线,民生为73.83%、中信为72.33%,其余几家均超过70%,皆逼近75%的红线。几大国有银行中中行以69.24%高居首位,这些数据也正是在存款利率有着一定权限的自主定价权后,造成银行利率分化的最大原因。
“未来短期利率竞争将更加激烈。小行以高成本争取存款,大行存款流失压力增加,博弈的结果很可能是银行业息差提前收窄。”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分析道,美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最初几年,银行净息差下降达75个基点,日本、台湾最初几年净息差下降也均超过50个基点。所以国内银行净息差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
此前,国金证券曾预测,利率市场化之后,短期内商业银行存贷比迅速缩小,最低点较前期平均水平下降30%左右。事实上,利差收益多年来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利润来源。有数据显示:净利息收益占银行整体利润的平均比重达70%左右,在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息差收益甚至超过80%。
净息差的下降则必然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将对银行的利润造成巨大冲击。瑞银证券分析师力雅敏表示,央行的新政策或将使银行息差率降低10-15个基点,这预示着银行业的利润或将遭受5%-10%的损失,以2011年银行业1.04万亿的利润计算,银行业一年的利润减少千亿。
由此可见,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效提升商业银行资金的分配效率,但另一方面将会降低银行的利差收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利率浮动区间放宽后,将赋予银行更多定价自主权,而银行间的竞争也将更激烈,无形中就抬高了揽储成本。大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高利率,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贷款,是可以接受高利率的,在这种情况下,倒逼银行去挖掘能够承受高利率的企业,同时也会为银行转变经营模式提供动力。
“银行一定会从息差收入的模式转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信用分析师廖强指出,其实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内速度已经非常的快。
目前,欧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而国内银行平均不到30%,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未来差异化竞争一定是银行的突破口,这意味着银行要以客户为重心,开发有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包括对方的价格、服务以及软环境方面的特色。
利率市场化任重道远
央行降息前,《金融时报》曾刊登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的观点,其为利率市场化列出了进取和稳健两种改革方案。
若选择进取方式,第一年可规定银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20%-30%,第二年上浮50%-60%,到第三年更完全放开,同期贷款利率的浮动可以更为宽松,甚至可以一步到位完全放开。若稳健改革方式,则可以先由央行采取不对称调整利率收窄银行存贷款息差,然后按大额或中长期等层次,先行放开存款利率,最后放开小额及活期等利率。
于学军的观点受到了部分业内人士的质疑。他们认为,利率市场化一旦放开,净息差就会越来越窄,甚至会出现负的净息差,银行的偿付能力会出现问题。
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1年)》也显示出银行并不看好利率市场化会在短期内实现。在关于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窗口这一调查时,仅有16.9%的银行家认为是今年或明后年,55.0%的银行家认为是未来3-5年。
业内人士指出,就此次调整来说,存款利率上浮10%肯定不是重点。未来央行还会继续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向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方向前进。但下一次的推进方式肯定不会是完全放开。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在没有太多实践经验和研究的情况下,央行不会一下子放开利率,否则银行也会觉得无所适从。他认为,存款利率的上浮,会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在银行资金定价能力逐渐提高的情况下继续扩大。他预计目前的这种利率水平至少要保持半年左右,才能够让银行充分消化。他认为,下一步再次推进的幅度也将是10%,即存款利率上限增至1.2倍。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更认为,现状将维持更长一段时间。他指出,继续扩大利率浮动幅度,最后直至完全放开,路径是清楚的。此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属于一小步,是一个小幅度的实验。在这个幅度中,即使有些银行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也不是特别大,而且可以由此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但他并不认为这种实验会很快结束,一方面,存款利率是首次放开,需要一个评估。其次,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建设。
对于利率市场化的脚步是否应该加快,很多银行业人士是矛盾的:一旦开始启动了,他们猛然发现,一直以来,自己的银行与其他银行业务都存在同质化,一旦放开,自己行的业务创新比别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在经济情况不好,不良率又在上升,新的监管标准也在实施中,银行业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工行行长杨凯生此前也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要取决于配套措施的制度建设情况。而记者采访的一位银行中层人士表示,他们认为短期内再次扩大浮动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制度没有完善,二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是逐步的,未来银行业会比较难过,出现全国范围的亏损也是有可能的。
“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合理的制度是前提条件,否则会产生‘道德风险。”上述中层告诉记者,真的利率市场化来临,要使得对金融系统冲击小的话,银行必须有差异化经营。储户选择银行,最终体现的是银行信用和风险的差别,但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从国外成熟经验来看,建立一定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必要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早在1933年就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自此之后,美国银行倒闭数量大幅减少,存款保险制度在防止银行挤兑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见,在制度的设计上,存款保险制度首当其冲。在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银行业也将优胜劣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市场化的金融保障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显得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