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眼前一亮”的招聘会

2012-04-29 00:44:03秋来
国际人才交流 2012年6期
关键词:国家外国专家局招聘会外籍

秋来

今年三地招聘会到场求职者近3500人,受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到场外籍人员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和西班牙,占总体人数的70%以上。

4月14日,上海招聘会上的一幕给国家外专局信息中心项目负责人杨佳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午两点,求职者依旧源源不断地签到求职,但主办方工作人员又需要时间吃午饭,这时参展单位美联英语的王小姐自愿放下手中本单位的材料,坐到签到台协助工作人员进行签到工作,时间长达40多分钟。“相信如果现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一般,效果一般,是不会有参展单位有如此举动的。”杨佳萌说。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国家外国专家局信息中心主办的2012年外籍人才招聘会于4月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举办。截至本届,外籍人才招聘会已经在全国举办了19届。通过7年的积累,外籍人才招聘会由最初的“外教专场”逐渐发展为文教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平分秋色的大型活动。

今年,来自多省市的182家用人单位分别参加了三地的招聘会,提供外籍人才招聘职位3000余个,3场招聘会共吸引了近3500名外籍人士到场,求职者来自北美、欧洲、亚洲、中东、非洲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高新企业为招聘会注入新鲜血液

上半年三地招聘会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往年增长30%。宝洁公司、四川长虹、光库通讯等企业第一次参加招聘会,希望通过现场面试可以找到生物化学、交互设计、电缆工程等方面的人才。他们的要求也比较高,不仅要求外籍人才具备本行业领先技术,还要了解中国以及亚太地区该行业发展情况。从技术保密到公开求贤,高新技术企业不断为招聘会注入新鲜血液,体现了近些年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

三场招聘会参展数量最多的单位均为教育类和高新技术类,同时又各有自身特点。北京招聘会以新闻媒体类和IT类单位居多,上海招聘会以管理/营销类和设计创意类单位居多,广州则以制造类单位居多。这与三地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密不可分。总的来说,上海招聘会的参展单位在三地中国际性最强,经验最丰富,参展单位代表也最具专业性。

很多参展单位都多次参加招聘会,多年的经验积累使他们产生共识:这不仅是一个招聘活动,更是宣传自身形象的大好机会。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他们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来做细节上的包装和完善。不论从展位布置,易拉宝设计、摆放位置和角度,还是工作人员形象设计,不少单位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是参展的文教类单位,例如伊顿幼儿园工作人员身着统一的亮蓝色服装,与展位布置搭配,镜头感十足。

从会后参展单位反馈表可以得知,约80%的参展单位通过此次外籍人才招聘会找到了合适的人才,对此次招聘会的安排和效果都比较满意。全球第二大猎头集团——凯业必达(Careerbuilder,全球排名第二位的网络招聘企业)上海公司原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招聘会,但4月14日当天活动接近尾声时,公司老总亲自来到签到台,对招聘会效果予以肯定并诚挚地表达了深入合作的意愿,他于4月底亲自写了感谢信发给国家外国专家局信息中心,并预约6月19日来北京面谈合作事宜。

外籍人才数量和层次不断提升

据统计今年三地招聘会到场求职者近3500人,受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到场外籍人员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和西班牙,这个比例占总体人数的70%以上。第一为美国,其次为英国和西班牙。来自亚洲国家的求职者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到场求职者年龄主要分布在25岁~40岁,大多数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3年~6年)或是研究生、博士生刚刚毕业,希望在中国开拓自己的事业。从学历上看,本科学历求职者占总数的50%,较去年上升了3%,硕士及博士学历求职者占45%,从这一数据上看到参加招聘会的人员整体素质和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

与参展单位类似,三地招聘会外籍求职者受地方文化和产业发展影响亦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据中央电视台参展代表表示,北京的外籍求职者具有很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且大部分普通话流利,对工作地点没有太多的要求,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外籍留学生参加招聘。而上海的求职者则明显更加务实、更职业化,将工作地点作为接受新职位的最重要条件。广州由于紧邻香港等地,参加活动的求职者风格更为开放和多元化,有的求职者是已经在华创业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特意来招聘会希望寻找合作伙伴。

猜你喜欢
国家外国专家局招聘会外籍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西安举行近3年最大规模线下招聘会
陕西画报(2023年3期)2023-05-20 09:16:44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列车”招聘会可以有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张建国
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引进外国人才智力建设名城名都合作框架协议》
“的”字叠词招聘会
与加拿大大学合作为中国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