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莉
中国政府正积极着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对产业发展和格局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给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产业协调发展,既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条件。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已由第六位跃居第二位,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罕见。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 行列,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中国是否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也随之变化。国内外经济环境既带来机遇,也充满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正积极着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对产业发展和格局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给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打来机遇。如前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当前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更能创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动力。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服务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工业、农业相比,服务业领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行政垄断、多头管理、准入门槛明松实严的状况仍然较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克难时期,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也应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服务业的发展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从改善政策与体制环境入手,大力促进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
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单靠市场的调节力量难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加快服务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间协调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应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服务业发展不断注入动力和活力。
优化资源配置,理顺政府和
市场的关系
综观国内外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我们应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有选择地加大公共基础实施及技术支撑领域,同时更多将重心放在调整、强化、改善市场机制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在政府产业激励与制约政策指导下,应建立以企业为资源利用主体、市场为联结平台、价格为交易杠杆的资源配置模式,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性保障。
第一,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绿色考核政策体系、评价标准和问责制度,减轻GDP、财政收入等硬指标考核力度,弱化各级政府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刚性要求,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营造“服务型”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管制权利,让各项要素资源回归市场。明确政府对资源流动的责任,使之不再作为运动员参与竞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和机制,强化对要素市场主体和行为的监管。
第二,明确政府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性政策。包括为实现产业赶超,对重点产业实行倾斜性政策;对落后产业政府采取鼓励淘汰的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保护性政策;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合理价格机制形成政策。
第三,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领域,应在体现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和完善垄断性服务业攻坚改革,并支持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新兴服务领域,构筑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服务业发展的制度障碍,降低交易成本,为多种经济成分平等进入、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第四,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增加服务业的供给总量和供给质量。
发挥行业优势,制定服务业
发展目标
服务业涉及面广,行业间差异大,体制和政策环境不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不同的服务行业在促进增长、促进就业、改善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各自作用和优势,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服务、沟通、公正、监督”的作用,使之成为政府与服务企业的桥梁。要明确服务从业资质,规范服务标准,构建服务争端投诉和解决机制,保障服务业从业人员和服务接受者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行业推广服务企业规模化、连锁化经营,打造服务市场品牌。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
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一,积极鼓励服务业原始性创新,抓好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强集成创新,力争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服务业战略性产品。
第二,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继续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狠抓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走向独立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发展道路。
第三,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健全各类科技力量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
给予税收优惠,建立灵活、
高效和规范的投融资体系
税收优惠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将带来产业内溢效应、产生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和规模经济的激励效应。今后,我国服务业税收激励政策的着重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挥好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规模,支持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发展。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社会分工的法律法规,强化服务业的规范服务、诚信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社会分工的文化氛围,将服务业体制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