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然
食品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基本民生问题。本市88位人大代表联名就食品安全工作提出6件议案,合并为“健全安全食品体系,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在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有力促进了议案办理工作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上,听取并审议了副市长吉林代表市政府所做的《关于健全安全食品体系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议案办理暨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食品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基本民生问题。在今年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88位代表联名就食品安全工作提出6件议案,涉及构建食品安全组织体系等方面。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合并为“健全安全食品体系,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一项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并将办理工作列入市政府督查事项。在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有力促进了议案办理工作。
吉林在《报告》中说,近年来,本市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创新,形成一整套适合首都市情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报告》中说,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市政府连续八年将食品安全列为为民办的重要实事之一。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本市制定实施了食品安全“十二五”行动计划,成为指导新形势下首都食品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本市初步构建起食品安全保障供给体系。市政府与供应进京食品的八个省(区、市)政府签署备忘录,建立检测互认、信息共享、全程追溯、案件协作、产销直挂等机制。40家北京企业与56家进京食品企业签订了安全食品供应协议,18家大型连锁超市和餐饮企业与全国130个农产品基地建立产销直挂关系。
《报告》指出,本市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的三大体系。有效控制“从农田到餐桌”的四个重点环节。推进五项重点工作,完善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六项工作机制,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首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市政府统一领导、属地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安全投入品和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大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乳制品、保健食品、食用油等的质量安全监控。
《报告》说,北京作为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特大消费型城市,85%以上的食品由外埠供应,食品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和供应渠道极为复杂,防控输入型风险是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难点。此外,本市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下一步的主要措施
《报告》中说,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就食品安全工作提出高水平的建设议案。经市政府专题会审议通过,提出了下一阶段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措施。
一是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以市场换安全、以安全拓市场”的理念,以市场准入制为切入点,以科学防控食品安全输入型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为重点,着力建设较为完备的安全食品供给体系和现代化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领导,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夯实监管基础。加强领导,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建设。将食品安全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效能;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基层组织网络。有效动员居委会、村委会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基层组织网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考核食品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关键尺度,以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的切实改善作为衡量食品安全工作的客观标准。
三是构建安全食品供给体系,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深入推进食品安全联动协作机制建设,共筑食品安全防线。在天津、河北等地建设蔬菜、粮食等基地,形成稳定可靠的食品供应来源。形成“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追溯、风险可控制”的全程监控链条;加强本市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动食品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优级食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使“十二五”末,本市“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严格首都食品市场准入。严格规范食品经营主体的准入资格,落实生产经营场所、卫生标准、从业人员培训等准入要求。使“十二五”末,进京食用农产品主要来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和养殖能力达到一定规模并与北京市场建立稳定的签约关系,产品取得省级以上无公害食品认证,持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入市。
四是完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科学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完善监督抽查、委托检验、企业自检相结合的风险监测体系。全市设立3000个风险监测点,实现市、区(县)两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评估、统一发布;完善企业自检体系。继续支持150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完善自检设备。督促企业落实自检制度,前移风险防控关口;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密切监测国内外食品安全动态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科学防控首都食品安全风险。
五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加快推进《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的修订。拟重点解决五方面问题:一是明确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标准,提高食品市场准入门槛,按业态分类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二是承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本市贯彻实施的问题,细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求。三是通过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四个重点环节的监管体系及实施信用管理等手段,加大对违法行为惩戒力度。四是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落实综合协调机制,力争实现各监管环节的、无缝隙衔接。五是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完善食品安全标准。鼓励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产品和技术标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六是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构建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推进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对被吊销生产、流通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大力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责任险等机制,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推动食品安全责任社会共担。
七是完善应急处理体系,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重大案件快速侦破处置机制;加大追究违法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力度;完善重大活动应急保障机制。
八是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强化食品安全技术保障。综合运用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构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2012年底前,实现本市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大型畜禽产品生产企业的原料奶、婴幼儿配方乳粉、鲜肉产品可追溯。通过5年努力,基本实现北京市场上重点高风险食品可追溯;加强监测评估技术研究与转化应用。重点开展食品添加剂、食品接触材料和非法添加物检测技术研究。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数据库,将纳入鉴定的物质种类扩充到1600种;强化实验室能力建设。提升10家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0家专业性、区域性实验室和40家监测实验站(点)的设施和能力水平;完善标准化执法装备体系。今年,将为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城管、公安等部门配备300套数字化快速检测系统和200台便携式分析仪器,实现对60余项农药、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的检测分析。
九是加强食品安全基本常识的教育普及,强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管的工作格局。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普及。提升首都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消费水平;加强舆情监测,鼓励社会监督。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回应社会关切。
十是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重点环节的整治。在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加强对投入品使用的监控。推进由1个市级现代农资物流中心、10个区域配送中心、1000家现代农资连锁经营网点组成的农业投入品配送体系建设;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严格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行为。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中广泛推行GMP(良好生产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在食品流通环节,严格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将食品批发市场纳入城市基础设施予以升级改造。“十二五”末,19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建立电子交易平台和标准化检测室;在餐饮服务环节,深入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使自办食堂餐饮服务量化分级全部达到B级以上标准,学生营养餐生产企业全部达到A级标准。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完善餐厨废弃油脂日常监管制度。2012年底前,全市重点单位和区域的餐厨废弃油脂规范收运率达到90%以上,2015年,实现收运处理专业化、运行管理规范化和监管执法常态化的工作目标。
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四条建议
市人大财经委认为,长期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2011年,本市食品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7.37%,蔬菜、禽类、水产的合格率均位于全国前列。北京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明显,广大市民对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总体上是肯定的。在肯定食品安全工作成绩的同时,对本市食品安全形势要有清醒认识,对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要高度重视。市人大财经委认为,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要坚持构建完备的安全食品供给体系和现代化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进一步做好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是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实现安全食品供给体系情况与食品安全监管有机融合。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一是着力提高进京安全食品的供给保障能力。二是加强本市食用农产品生产安全控制,坚决遏制源头污染。三是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的主体责任。四是对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要疏堵结合,完善早餐便民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和食品安全要求。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支持和服务作用,创新监管方式,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培育食品安全方面的优势企业,使企业成为提升北京安全食品供给水平的主力军。二是充分利用首都在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全市食品安全的科技保障水平。三是创新监管模式和工作方式,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四是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三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群策群力,营造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氛围。多方面为市民提供食品安全信息和服务,强化社会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预防应对风险能力。
四是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和诚信体系,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以今年《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修订为契机,加强对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研究,把一些实际工作中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地方性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为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更好的法制保障。
市人大财经委认为,食品安全水平提升和环境的根本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北京作为首都,做好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市政府要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各项规定和中央、市委要求,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让全市人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