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晶 石伟平
摘 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层次缺失、中高职定位不清、阶段不完整、纵向缺乏衔接、横向缺乏融通、职前职后难以一体化、开放程度不够、技师学院处境尴尬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应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并据此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明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渠道、逐步、审慎地发展技术本科,重视、发展和完善五年制高职;在基础教育中加强职业启蒙教育,解决技师学院的定位问题。
关键字 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7-0005-05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正在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主题,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尊重我国当前社会背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层次缺失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组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并不完善。我国绝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只限于专科层次,学制为2~3年。没有本科以上职业教育。专科高职学生只能升入普通本科院校,从此脱离职业教育体系。某种程度上,高职生是以放弃自己的教育经历为代价而获得接受本科教育机会的,这导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重大经济转型挑战。产业升级必须依赖于技术进步,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现实需求。虽然大专层次的技术教育能够基本维持我国企业当前的正常运作,但“如果我们希望发展以国际尖端技术为基础的企业,希望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并进一步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那么发展技术本科是必需的”[1]。因此,缺少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尤其是技术本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中的突出问题。
(二)中高职定位不清
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都应该有明确且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基本问题。但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尤其表现为中高职培养目标不清晰、差异度小。
根据“职业带”理论,20世纪上半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分工是:初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工程教育培养工程型人才;但到20世纪下半期,整个职业带右移,初等职业教育已经很难满足需求,技能型人才转由中等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也逐渐转由高等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教育随之产生并发展。21世纪初,职业带继续右移,且技术型人才细分为技术员系列和技术师系列,分别由专科和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从理论上讲,中职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技能型人才,高职专科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术员系列的技术型人才,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术师系列的技术型人才。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中职学校还未能适应这种角色转变。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也也陷入困境,难以摆脱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子,成为了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然而在强调技能和就业后,又矫枉过正,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培养目标趋同。一些高职课程的难度和广度甚至还不如中职,出现了“倒挂”现象,高职的“高等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阶段不完整
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其中职业启蒙教育渗透于基础教育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初等教育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的必备内容。”然而,我国渗透于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非常薄弱。
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一些学校象征性地设有劳技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但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还未有清晰的规划和设计,职业意识教育与一般的职业知识教育也未能充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受到的职业启蒙教育是片断的、零碎的,甚至有时是反作用的。其危害:一是作为个体人,学生所受教育本身是不完整的,普通教育学生缺少对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尤其是工作世界)的基本认识;二是未能为职业准备教育奠定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时的选择盲目性大。
(四)纵向缺乏衔接
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纵向相互衔接、横向相互沟通的、立体的、灵活的体系。从纵向衔接来考察,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未能实现纵向的顺畅流动。这体现在升学制度和课程体系两方面。
在升学上,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专升本考研究生,职业院校学生在每一个升学环节都要遭遇难关。中职毕业生虽然可以通过高职单招,对口升入高等职业院校,但目前受基本政策的限制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比例很小。高职专科毕业生中也只有很小比例的人可以升入本科院校,而且不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技术本科。
更严重的纵向缺乏衔接则体现在课程上。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重复、甚至倒挂情况比较多。其原因包括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生源不整齐、缺乏指导性的课程标准、学年制的限制等。
在实践中,五年制高职是解决中高职衔接的途径之一。它既吸引了初中毕业生中的一些较好生源,又统筹了课程内容,可以减少中高职衔接中不必要的磨擦。但是,五年制高职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很小。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对五年制高职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部分省市提出了“不再增加”和“示范性高职要逐步减少五年制高职招生”等要求,导致其发展速度放慢。
(五)横向缺乏融通
从横向融通的角度考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普职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流动障碍,且融通性不足。这一缺陷使我国教育体系难以实现人的多元选择和全面发展。
我国普职分流主要有两次: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普职可能沟通的机会主要发生在结束中等教育以及高职专科毕业时。然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而且可供选择的学校数量很少;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普通本科院校,但同样比例很低,招生学校很少。普职之间的流动显示出较明显的单向性,即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流动容易,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流动困难。
普通教育体系中未能充分融入职业教育内容也是问题之一。从大职业教育观来看,职业教育实际上已被拓展为“通过工作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work)”、“关于工作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work)”以及“为了工作的教育(education for work)”[2]。我们关注“为了工作的教育”,却忽视了“通过工作的教育”和“关于工作的教育”,它们不仅应该发生在职业学校,还应该发生在普通教育学校。缺少这些教育,普通教育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无疑是不完整的。
(六)职前职后难以一体化
在我国,职前教育主要依托职业学校的正规教育,而职后教育虽然也大规模开展,如企业培训、社会培训、成人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等,但目前,我国的职前和职后教育基本上处于相互不协调、不沟通的状态。也就是说,职业资格体系、学历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三者之间还没有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我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还不完善,证出多门、互不认可的情况比较普遍;另一方面,虽然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实施“双证”教育,但仍有许多地方未能与劳动力市场的真正需求接轨。其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不能完全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继续接受培训。职业院校、企业培训、社会培训之间缺乏相互认可的机制,造成许多重复学习。总之,我国当前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本身的不完善以及职前职后教育未能充分参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情况,影响了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
(七)开放程度不够
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不仅指对人人开放,还指对人终身开放。虽然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所有人都有权利、有机会获得这样或那样的职业教育或培训,但体系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什么类型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对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开放,是受到明确限制的。例如,学历职业教育基本只面向适龄青少年,他们一旦离开学历教育体系,将难以重新回到这一教育体系,只能选择非学历职业教育或培训。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一旦脱离了学校教育体系,就难有机会重新回到学历教育体系中,也无法获得相应的学历。在职业教育中就表现为“受完教育再就业”。但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将教育与就业截然分为两段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和人的发展要求。边工作边学习,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再学习再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要。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要把职业培训纳入其中,还应该向已就业者开放重回学历教育体系的通道。
(八)技师学院处境尴尬
我国的技师学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当时劳动部门为解决高级技术工人不足的问题而设立的。其招生对象主要是完成中等教育之后的青年和成人,培养目标为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其实质就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技师学院200多所[3]。
劳动部门认为技师学院是高等教育,但教育部门并不认可,理由是技师学院不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而劳动部门又不愿将技师学院划归到教育部门。这种行政管理机制上的不畅,是导致技师学院始终未能被承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技师学院毕业生不能获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只能获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文凭,而技师学院本身也无法享受到教育部门所属高校的政策和待遇[4]。技师学院虽然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主体,但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不容忽视。如果不尽快解决技师学院的定位问题,长此以往造成的社会不满和隐患令人担忧。
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应尊重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尊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还要尊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已有经验。基于我国国情,并结合国际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国家资格框架(NQF)下的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设用于规范和比较各种资格(包括职业资格和学术资格)的资格框架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如澳大利亚的AQF、英国的NQF、欧盟的EQF。国家资格框架(NQF)比单纯的职业资格制度更有优势。一是国家资格框架不仅包含职业资格,还包含学术资格(即正规学历教育),且将二者并置,有利于普职等价,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有利于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转变。二是政府从资格制定者和提供者,转变为资格标准的制定者和资格审核者,在尊重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又对各级各类证书进行了管理和规范。在国家资格框架中,具体资格由其他主体(如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技能鉴定机构)提供,政府的主要任务转化为在国家资格框架中制定各级各类资格的标准,并按这些标准审核、批准某资格在国家资格框架中的相应地位。三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资格定位和比较框架,认可并重视了非正规学习,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目前我国急需建立起国家资格框架,这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国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是相对独立的,一方面,职业教育自成体系,有层次、有类别,系统内部相互衔接;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又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机整合,通过资格框架实现等价和体系间的流动。
(二)建立和完善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教育体系的“立交桥”是指通过制度设计,让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转换学习轨道,普职互通。多年来,我国一直着力于这种“立交桥”的建设,但目前普职之间的互通还不理想,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快建立普职等价的国家资格框架(NQF);二是在当前的政策中,取消对职校生向普通教育或普校生向职业教育升学的比例限制,以基于知识和能力结果的入学标准代替刚性的升学比例。只要职教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符合相应层次普通教育的学习条件,就允许其就读普通教育。反之,普通教育的学生如果感到更适合自己的是职业教育,也应该在其符合相应层次职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其流动。
(三)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直通车”
职业教育“直通车”指的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职业教育间相互衔接贯通。这不仅是强调职业教育的层次要完整,要包括从初等到高等的各级教育,更是强调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顺畅。一是以课程标准建设为抓手,促进各级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在当前政策中放开中职升高职,以及专升本的比例限制,转而强调入学的知识和能力标准;三是改革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强调技能、工作经验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四是探索和建立面向高职专科毕业生的两年制技术本科。
(四)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线索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
职前职后一体化既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连贯性的需要,又是国家有力整合利用教育与培训资格的需要。以完善、一致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作为基本参照,是实现职前的学校职业教育与职后的企业和社会职业教育相互协调及一体化的关键。一是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二是以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为参照,改革学校职业教育,有效实现“双证融通”,以此与职后教育接轨;三是对以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为参照的职后教育(包括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加强管理与规范。
(五)明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职的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既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指导,又是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基础性工作。结合“职业带”理论,并综合考虑当前的经济环境、人才结构需要以及他国经验,应该明确我国当前各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等职业教育培养一般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人系列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其中高职专科主要培养技术员系列的技术型人才;技术本科主要培养技术师系列的技术型人才。
(六)多渠道、逐步、审慎地发展技术本科
结合我国当前的用人需求,多渠道、逐步、审慎地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可以先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产业升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试点发展,成熟后,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在全国其他地方逐步推行。一是将具有成功的应用型本科或工科办学经验的院校改制为技术本科院校;二是将原来办学出色、师资力量雄厚的极少数高等职业院校,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升格为技术本科;三是以上述两种方式的成功办学经验为示范,最终打破高等教育学校的类别界线,做到以专业和课程而非以院校为标准提供技术本科教育。另外,必须严格审核适合开展技术本科的专业,切忌“一刀切”,防范“学校随着专业升级”的现象发生。
(七)重视、发展和完善五年制高职
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来看,五年制高职可以作为改善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实现中高职顺利衔接的有效策略之一,有必要重新重视、发展和完善五年制高职。具体策略包括:在政策上对五年制高职(包括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式)予以肯定和鼓励;探索中职与高职校际定向合作的“三二分段式”五年制高职;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批准优质中职学校开展五年制高职教育。
(八)在基础教育中加强职业启蒙教育
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注重基础教育课程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比如美国建立了由生涯觉知、生涯探索、生涯准备、生涯同化四阶段构成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包括改革劳技教育,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让职业教育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愿、自主的选择。
(九)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技师学院的定位问题
无论从规范职业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工作、生活问题的角度,解决技师学院的定位必须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立足国家和社会大局,尽快确认技师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制定出解决过往毕业生、学校归属等一系列问题的恰当方案。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8.
[2]Castellano, Marisa. etc. Secondary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2003,73(2):244.
[3][4]贾涛.论技师学院的高等教育属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2):100-102.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GUAN Jing1, SHI Wei-pi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2.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has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levels, unclear orient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omplete phases, lack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kage, the difficulty in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 before and after employment, insufficient openness, awkward predicament of technician colleg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establish 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an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uild and perfect the “overpass”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integrate the education before and employment; define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all kin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gradually and deliberately develop technical 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as well as pay attention to develop and perfect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orientation of technician college.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