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世雄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教学观念所取代,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验技能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化学规律的发现和化学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化学实验为基础,并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做探究性试验时可以借鉴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先不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首先制定出学习目标,接着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猜想和假设,制订出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出现的现象,对产生的结果一一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之间进行分析交流,弄明白问题的实质,得出结论,实现学习目标。
如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110页活动与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验》,首先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的选择:让学生查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并从反应条件难易、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反应速度快慢,产生的气体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进行比较,思考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什么原料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要通过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这样不仅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境中,更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
二、适当增加规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又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这个实验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于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将演示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金属腐蚀的条件实验中,引导学生在家里设置实验、经过一定时间,观察实验得出金属腐蚀的条件,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来,再提供给学生。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方法之一是教师课堂的演示试验。刚接触化学时,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觉得化学反应很神秘,这是培养他们化学兴趣的最好时机,但不加以指导,学生的兴趣只会停留在粗浅的层面上,或者只会对短暂的演示现象感兴趣,不会去挖掘更深的知识和含义。所以在做演示试验时,教师应加以指导,使学生清楚观察试验时,知道应该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以及观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做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时,如果不加以提示,学生可能只会描述出钠在水中的位置和四处游动、溶液变红等几个明显的现象,而对于钠的保存、取用、取用的大小、反应时是否有声音、反应时的状态等问题可能会忽视。如果在做演示实验前加以提示,学生观察的效果就会更好,目的会更明确。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久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