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林
科学、高效、安全地使用兽药,不但能及时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提高养殖效益,而且对控制和减少药物残留,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使用药物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常用的给药方法有拌料、饮水和注射。给药途径的选择应根据药物本身的特性、剂型病情及病畜禽的食欲和饮水状况而定。对于易溶于水且其水溶液稳定的药物可采用饮水给药,为了保證效果,饮水给药前应停水1-2h。对于难溶于或不溶于水的药物则用拌料给药,拌料给药时要注意充分混合均匀,防止拌料不均,引起个别畜禽摄入量不足而起不到治疗作用,或个别畜禽摄入量过大而引起中毒。对于胃肠道难吸收的药物,须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对一些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则宜采用注射给药。对于给药较多的则口服给药较为方便,而对于零星散养的家畜则注射给药疗效可靠。
二、预防用药
抗应激用药:抗应激药应在疾病的诱因产生之前使用,以提高畜禽机体的抗病能力。
抗球虫用药:隐性球虫病虽不导致临床变化,而实际危害已经产生,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所以建议饲养户要重视球虫病的预防用药,根据具体的饲养条件,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球虫药。
营养性用药:畜禽新陈代谢很快,不同的生长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营养缺乏症,如维生素B、亚硒酸纳、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A缺乏症等。补充营养药要遒循及时、适量的原则,过量补充营养药会造成营养浪费和中毒。
消毒用药:很多饲养户往往对进苗之前的消毒比较重视,但忽视进苗后的消毒。进苗后的消毒包括进出人员、活动场地、器械工具、饮用水源的消毒以及带畜禽消毒等,比进苗前消毒更重要。消毒药也应交替使用,如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消毒药,病原体会产生一定的耐受性。
三、治疗用药
临床用药应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合理用药,才能达到事半功信的效果。
正确选择药物: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药物,同一种疾病也不能长期使用某一种药物治疗。当发生某种疾病时,要根据饲养条件、生产性能、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实验室检验结果等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所选药物要安全、可靠、方便、价廉,具有“药半功倍”的效果,切勿不明病情而滥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
抓住最佳用药时机:一般来说,用药越早效果越好,特别是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及早用药能迅速控制病情。但细菌性痢疾却不宜早止泻,因为这样会使病菌无法及时排除,使其在体内大量繁殖,反而会引起严重的腹泻。对症治疗的药物不宜早用,因为这些药物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在客观上会损害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还会掩盖疾病的真相。
充分考虑药物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配伍禁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降低或避免毒性反应,防止和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在使用摄药时,充分发挥不同药物间协同工作,避免拮抗作用,注意配伍禁忌。
使用合适的剂量:通常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机体内达到有效浓度时才能发挥作用。剂量过小,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且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超过一定浓度后,疗效不能增加,不但造成药物浪费,反而对机体产生毒性。
注意药物的有效浓度:肌肉注射青霉素粉针剂一般应每间隔4-6h重复用药一次;油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则可能间隔24h用药一次;肌肉注射卡那霉素,有效浓度维持时间为12h,连续注射间隔时间应在10h以内。
充分考虑药物的疗程:使用任何药物都要有足够的疗程,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疾病的急缓,因为病原体在体内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过程,如果疗程过短,有些病原体只能被暂时抑制,根本不能消灭,一旦停止用药,受抑制的病菌就会重新生长、繁殖,出现更严重的复发症状。一般情况下,在症状消灭后即可停止用药,但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时,为了巩固疗效和避免产生抗药性,在症状消灭后尚需继续应用一段时间,对某些慢性病需要长时间用药,为了减少不良反应,需按疗程规定用药。
四、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是药物作用反映的两个方面。凡是能消除原因的治疗就叫对因治疗,也叫治本。对症治疗是指能消除或改善疾病的症状,也叫治标。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因治疗解除病因使症状消除,而对症治疗也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有些疾病的病因还不清楚,这时对症治疗就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五、合理运用肾上腺素
皮质激素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应用得当可以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但实践中,很多人将地塞米松为代表的肾上腺皮质类药当成万能药,有病必用地塞米松。岂不知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是功能强大的免疫抑制性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乃至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特别是近几年畜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盛行,滥用地塞米松更可以引起免疫机能崩溃,导致致命的二重感染,使更多的病畜禽死亡。
加强休药期管理,防止药物残留:有些抗菌药物因为代谢较慢,用药后可能造成药物残留。因此,这些药物都有休药期的规定,用药时必须充分考虑动物及其产品的上市日期,防止药残超标造成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