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养老计划”是否靠谱

2012-04-29 00:44张文贤
人力资源 2012年7期
关键词:养老金养老消费

张文贤

我们面临着消费与养老的双重矛盾:一方面,许多产品表面上产能过剩实质上是由于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除了受到购买力的制约外,主要是消费心理存在后顾之忧——必须“积谷防老”,所以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还自我安慰甚至自我陶醉为“储蓄美德”,把钱袋“捂紧”不肯消费、不敢消费,还美其名曰“节衣缩食”。因此,国家想拉动“内需”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我们的养老基金来源单一,缺口很大,经常捉襟见肘。随着人口老化,问题将愈加严重。出路在哪里?有人提出,养老金应该革命。我们当然赞成。但是,究竟如何进行革命?好像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们有没有可能设计出一种鼓励老百姓大胆消费,同时又大量积累养老基金的一箭双雕的创新模式?“消费养老计划”就是新近崛起的一种养老模式。其核心是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以后,经营者从利润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养老金回馈给消费者。如果这种模式能够广泛推行,那么,既可以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刺激消费,又可以解决人口老化背景下养老金捉襟见肘的燃眉之急,从而形成拉动内需与保证养老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关注民生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消费养老计划”是否可行

上海家帝豪推出的“消费养老计划”,在养老消费市场引起了巨大反响。首批自愿参与人员的消费返还积分实现了“消费资本”的兑换,并将正式转入第三方权威金融信托机构(具有账户管理资质和养老金受托资质的养老金保险公司)进行信托管理。根据这个“消费养老计划”约定,凡是在我爱我买(www.525m.com)购物网站注册会员,下订单购买产品均可获得积分。据了解,2010年度首批参与“消费养老计划”的人员共计7965位。这些人员的消费积分兑换成消费资本后总计达2326177.136元,再加上上海家帝豪提供的收益承诺准备金279141.26元(消费资本总额的12%,即2326177.136元×12%),最后返还给消费者用于“消费养老计划”的消费资本总额高达260多万(2605318.39元)。

对于这项“消费养老计划”,有人认为消费越多,为自己积攒的“养老金”越多,听上去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仔细思忖,这种模式与“存钱养老”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消费养老”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或没有积累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返利,消费者前期的投入岂不是打了水漂?这种高风

险谁来承担?把钱放在银行还是放在一家民营公司更保险,相信稍有理性的人都能够想明白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同时,我丝毫不怀疑企业“让利于民”的诚意,但在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特别是个别企业家道德缺失的现实背景下,这种“新商业模式”终归有些不靠谱,说得更刻薄些,隐约可见企业自我炒作的嫌疑。毕竟,“现金为王”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远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让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实现养老”更像是一出另类的“商业冒险秀”。

商业模式创新:能否一箭双雕

人口不断老龄化的趋势使养老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成为全球范围的严重问题。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78亿。联合国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50年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1/3。专门研究中国养老问题的专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约瑟夫·J·克里斯蒂安称其为:“这是一场人口统计海啸,几代同堂的模式已不复存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口老化在许多家庭已经明显地表现为“倒金字塔”(4老、2中、1小)模式,也就是2个经济活动人口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小孩。原来的“人口红利”已经变成“人口亏损”。2002年,上海国营企业的赡养率高达173.98%,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非经济活动人口远远超过缴纳养老金的经济活动人口,所以出现了需要填补窟窿的养老金“空账”。

中国养老金的现状是:征缴收入占82.79%,财政补贴占14.56%,利息收入占2.04%,其他收入占0.60%。可见养老金的来源极其单一,因此退休人员的消费信心无法建立,不利于拉动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理想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消费推动生产,生产满足消费,形成良性循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实际上,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在这根链条上少了任何环节,都会破坏血液循环而引起“中风”。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同时又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是需求的行为,但是,需求是有条件的。恩格斯说,产量不是取决于饥饿的肠胃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有支付能力的钱袋的数量。在这里,“有支付能力的钱袋”是物质基础。而且,有了“钱袋”还不等于马上能爽气地消费。从消费心理出发,目前即使有钱,不管是老年人还是中年人,都要考虑养老、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开支。所以,养老成了消费的“瓶颈”。

消费养老是新近崛起的一种养老模式。其核心是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以后,经营者从利润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养老金回馈给消费者。如果这种模式能够广泛推行,那么,既可以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消费,又可以解决人口老化背景下养老金捉襟见肘的燃眉之急,从而形成拉动内需与保证养老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在企业运营和消费者日常消费的过程中,轻松积攒养老金。和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在消费养老模式下,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总会得到一些超出预期的收益,因而持欢迎的态度;另一方面,供应商得到大规模的订单,不仅使得他们扩大了市场,而且由于产品是由他们直接供应给消费者,减少了许多流通环节,因而使成本会大大降低。所以,这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双赢”的商业模式,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创新模式。

星星之火,能否形成良性互动的燎原之势

毫无疑问,上海家帝豪的“消费养老计划”实质上也是一种差异化促销手段。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的同时,能够享受“养老”回馈,何乐而不为?而且,根据公司的承诺,这260余万元中包含了上海家帝豪的收益承诺准备金,这部分资金将跟消费者消费资本总额一起放进第三方有资质的养老保险机构

账户中,经过信托运营增值后再进行分配。这与国家“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及其雇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代缴,并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即企业与员工个人各缴一部分)的操作方式如出一辙。而不同的是,“企业年金”是企业为自己员工的代缴行为,而上海家帝豪的“消费养老计划”则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行为,面向所有社会公众消费者,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养老福利的来源。

“消费养老计划”也不同于“储蓄养老”。我们中国人历来有储蓄的优良传统,所以有人说中国是“储蓄经济”,而美国是“透支经济”,他们善于利用明天的财富应对今天的问题,而我们习惯于用几十年的积累准备养老,所以特别辛苦。现在是否可以变换思路,一面消费,一面为养老投资,其实这也是人力资本投资。如此可使消费没有后顾之忧,养老有了资金保证,是用自己的钱将来服务于自己。或者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笔钱完全可以记入养老基金的个人账户,保证专款专用。另外,这样的基金应该实行市场化运营,并选择经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运营机构负责基金的保值增值。目前上海家帝豪返还给消费者的这笔消费资本在已存入银行专门账户进行管理的同时,正在与“上海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家权威机构接洽,并拟将这部分资本转入其中一家专业养老金保险机构进行信托管理,并希望与个人养老金账户或企业年金账户对接。这样可以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显然,国家有资质的专业养老金保险机构的引入,和相关资金信托管理的市场化运作,使得消费者届时可向该养老金保险机构申请领取自己消费应得的养老金,无疑保证了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与透明,并打消了消费者担心资金链条断裂的顾虑,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并实现“老有所养”。

应该说,“消费养老”首先考验着企业的公信力,也提高了消费者消费资本运作的透明度,这对经营者的诚信是巨大的挑战。应该通过竞争,建立并完善企业准入制度和淘汰制度,以保障企业返还给消费者消费资本的运作安全与透明,也从真正意义上使这部分消费资本成为名符其实的养老金的一部分,由此改变养老基金捉襟见肘的被动局面。目前国家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政策出台,但这种“消费养老”的模式无疑是国家养老事业中养老金来源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仅可为国家养老事业分担压力,而且也有利于国民实现“老有所养”。

推行“消费养老”计划,我们已经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群众基础。比如,我们到银行去储蓄会有一定的“积分”,我们乘飞机、打手机也会有一定的“积分”,我们购买住房、冰箱、家具、电视机、衣服等,都有“积分”,这些消费的“积分”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个人“养老账户”,保证专款专用,完全用于个人养老,那么,我们还会有什么后顾之忧呢?有专家将“消费养老”模式看作是我国养老资金来源的“第四支柱”,即养老金的第四个来源,这对解决中国养老金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诚然,面对“消费养老计划”这种创新模式,需要一个公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并要接受各种问责和考验,如果我们认定这种模式,就需要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我们希望政府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在形成一定的“小气候”基础上,再进一步加以推广。为了保证消费养老健康发展,我们要有更加完善的制度设计,使操作流程更加清晰,监督机制更加健全,法律保障更加安全。

猜你喜欢
养老金养老消费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新消费ABC
养老之要在于“安”
基于确定缴费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的随机微分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