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工作,身边的女博士,不用说了,放眼望去,基本上,是个女的,就是个博士。好吧,听说现在高校就连做行政工作的,也要求是博士了。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顺手抓住身边一个人来采访,当然的,她也是个女博士。我问:“亲,你觉得女博士有些什么特点啊?”她不认识似地看着我:“女博士?不就普通人吗?就我这样啊。”我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确实,太普通了,比我还更像正常人呢。我讪笑地解释:“外面不是说女博士是第三类人吗?”她切了一声,懒得继续这个话题了:“那是没读过书的人说的,这还值得讨论啊?”
她切得对,其实我也这么想的。就我见过的,什么风格的女博士都有,胖瘦高矮,凶慈妍媸,女人有多少种风格,女博士就有多少风格。根本没法给她们总结出什么共同点来,除了都有那张学位证。
听过一个说法,女博士长得丑。其实,成绩好不好,跟长得怎么样,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甚至,美女习惯了优秀的感觉,会在念书上习惯性地要强,成绩可能更好一些。还有一些美女,她们最讨厌别人认为她们徒有美貌,所以比“非美女”更注意修炼内在,林徽因就是这样。当金岳霖夸她是“林下美人”时,她生气了:“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事做似的,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呢。”林徽因如果在今天,小小一个博士肯定不在话下。
还听过一个说法,女博士是生活白痴。书呆子嘛,能不是生活白痴吗?呃,首先,女博士还真不一定是书呆子。甚至,有不少女博士总结她们走上博士这条不归路,都表示无非出于现实的考虑:“其实我才不喜欢读书呢,但是,出来不好找工作,只好再读几年书,就这么着,莫名其妙地读成了博士。”
总之,概括一句,女博士就是普通人,啥样都有,总有一款适合你。饶是这么着,我仍然觉得,还是传说中那类“不太正常”的女博士,最动人。因为,不疯魔不成活,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类“不太正常”的女博士,往往因其对研究的疯狂投入,无暇顾及其它,于是看起来多少有点不正常。她们念博士,也不是为了好强,更非为现实计,而是非如此不可,在这种生活方式里得到幸福。
朋友D是一个生物学博士,我对生物学基本无知,只知道她做起实验来,一连几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她在香港,经常三更半夜才从实验室回宿舍,实验室外面偏偏有一个多年以前的坟场。有一次凌晨两点,她又步履匆匆地从马路边冲出来打的,的士司机犹犹豫豫地停下来,上车后不断地从后视镜观察了很久,最后才胆战心惊地说:“刚才你冲出来时,我以为是个女鬼呢。”
有时候,D花了整月做的实验没有结果,事实上,所有的实验结果都是很难预料的,不过D全无沮丧之情,她实在太喜欢这门学科了。举个例子,方舟子与D同个学科,D虽然承认打假事业很有意义,但她更困惑于方舟子为什么不搞本学科的科研。“生物技术的科研多有意思啊,干嘛要去打别人的假呢?”她得有多享受她的研究事业,才说出这般自恋的话啊!
我不知道那些没穷没尽的、让她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实验到底乐趣何在,她也懒得对我这个外行人。不过有一次,她用生物技术特有的术语,表达了她作为一个“不正常”的女博士的人生态度:
“我为什么不要命似地做研究?因为,有一种设置在基因里的生物本能,与物理的本能对抗,让碳化合物不停燃烧,让宇宙中的熵不断增加。如果说热力学的定律让生物本能地偷懒(不动,熵就减少,物质的状态就变得更稳定),那么,一定要有另外一种更强大的定律,才能驱使生命生生不息。生而为生物,我的使命是,对抗负熵,抹煞一切生命迹象的负熵,让一切归于平静的负熵……”
这段话太有生物女博士的色彩了,我读得一身汗。但我明白了大意。我羡慕着她找到让她“对抗负熵,不停燃烧碳化合物的方式”。当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存碎片化,花大量时间于家务、人际、淘宝、微博上,她把自己整个生存集中于一件事,那就是她的科研事业。在那不为人知的深广乐趣中,她无暇做一个“正常人”,无暇他顾,不知老之将至。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