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斌
摘要: 目的:了解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一中100名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在去个性化因子的得分上男女教师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男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2.在个人成就感低因子上各年龄阶段的教师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3.家庭—工作冲突可以解释职业倦怠感总变异量的8.1%。结论: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情况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变量上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容易体现出职业倦怠。
关键词: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职业倦怠
一、引言
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其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Freudenberger(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和Maslach(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玛勒诗)等人[1]。F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情绪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表现出的身心综合反应[2]。Maslach则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3]。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主要源于服务及医疗行业人们的工作经历,这些从事人际服务(主要与人打交道)职业的人,如护士、教师等,他们往往存在一种期望,认为应该在工作中为他人提供热情优质的服务[4]。工作控制感。所谓工作控制感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在影响和决定外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和评价。工作控制感分为参与决策的程度和自主权[5]。
工作家庭冲突。所谓工作家庭冲突是指由于来自工作和家庭领域的压力,在某些方面难以调和而产生的一种角色冲突,它包括三种具体的冲突形式:即基于时间的工作家庭冲突、基于精神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基于行为的工作家庭冲突[6]。每一种都有两个方向,即工作干涉家庭(WIF)和家庭干涉工作(FIW)。教师在其生活领域工作与家庭兼具,工作方面的压力和要求经常可能影响其他生活领域,使教师感到工作影响了家庭生活。同样,教师家庭中的压力和要求也可能影响其工作表现,产生家庭对工作的干扰。国外大量研究发现:工作家庭冲突与多种消极后果相联系,例如职业倦怠等。
二、对象和方法
1.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2年3月对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一中学发放量表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7份,回收率达87%。
2.研究工具。
工作倦怠量表MBI: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基于Maslsch等人的倦怠问卷MBI。MBI-Educators Survey(MBI-ES)是关于教师工作倦怠的版本,用以描述与教师工作有关的情绪情感。
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Work-Family Conflict and Famliy-Work Conflict)由内特迈耶(Netemeyer)等编制,通过独立的分量表评估了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的程度如何。
控制感量表(Control Over Areas of work and Family):由托马斯和甘斯特(Thoms & Ganster)编制,用于描述员工对工作及家庭责任和导致工作—家庭冲突问题的控制感认知。
3.统计学分析。
数据输入和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为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三、结果分析
1.职业倦怠中的性别分析。
表1职业倦怠各因子的性别分析
**P<0.01;*P<0.05
由表1可知,男女教师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男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
2.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
表2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
由表2可知,工作家庭冲突与情绪衰竭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0397(P<0.05);家庭—工作冲突与职业倦怠感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0285(P<0.05);家庭—工作冲突与情绪衰竭因子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0336(P<0.05);家庭—工作冲突与去个性化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0221(P<0.05);工作-家庭冲突与情绪衰竭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0360(P<0.05)。
3.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与职业倦怠的回归。
表3家庭—工作冲突与职业倦怠感的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发现家庭—工作冲突对工作倦怠感存在显著预测作用,预测值为R■=0.081。也就是说,家庭—工作冲突与工作倦怠感之间有28.5%的相关,且根据以上结果可得家庭—工作冲突可以解释职业倦怠感总变异量的8.1%。
四、讨论
1.职业倦怠中的性别分析。
本研究组间比较显示,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多地经历情绪衰竭。在去个性化因子的得分上男女教师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男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这与国外观点一致[7]:男性具有较高的去个性化倾向,女性具有较高的情感衰竭倾向。
2.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
本研究显示,家庭—工作冲突和职业倦怠总分与其情绪衰竭及去个性化因子均呈显著相关。表明家庭—工作冲突和职业倦怠总分及两因子之间关系密切,家庭—工作冲突越多职业倦怠感越强。这说明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倦怠存在直接作用,工作—家庭冲突或家庭—工作冲突的增加会直接导致个体职业倦怠感的增强。其中情绪衰竭维度与工作—家庭冲突相关高于情绪衰竭维度与家庭—工作冲突之间的相关,家庭—工作冲突与去人性化维度显著相关,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有关调查显示[6],在选择新的工作时,个体会把那些对他们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对工作的控制感等指标看得比工资和晋升机会更为重要,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40%的父母曾经拒绝了某个工作或者晋升机会。
3.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回归。
对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控制感及职业倦怠感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工作冲突对职业倦怠感存在预测作用。这意味着减少由于家庭—工作冲突导致的情感衰竭,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的产生。同时职业倦怠多发生在时间紧迫,工作紧张但控制力却很弱的行业,Dejonge在对职业倦怠的干预方面建议说,为个体提供与其自身匹配的工作控制感有助于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和缓解[8]。
五、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1.在性别变量上,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容易体会到情绪衰竭所引起的职业倦怠,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多地表现出去个性化。
2.家庭—工作冲突对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存在显著预测作用,可以解释职业倦怠总变异量的8%。
参考文献:
[1]宫火良,张慧英.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9,29(1):124-12.
[2]谢义忠,曾垂凯,时勘.工作家庭冲突对电讯人员工作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7,3(04):940-943.
[3]裴改改,李文东,张建新,雷榕.控制感、组织支持感及工作倦怠与武警军官心理健康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9,17(1).
[4]李永鑫,张阔,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J].心理科学,2007,30(2):478-481.
[5]马健红,张廷文.角色认、控制感及工作压力的关系分析[J].人类工程学,1999,12.
[6]罗耀平,范会勇,张进辅.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后果及干预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930-937.
[7]唐芳贵,彭艳.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J].中国临床康复,2006(46).
[8]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2003,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