禇蕾 秦竹
摘 要: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古训指导治疗外感夹湿型感冒,解表祛风化湿的同时,从养血行血凉血着手,使血脉通利、血液畅行,则风邪自无可容之地,寒邪、湿邪随之而解,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治风先治血;外感夹湿型感冒;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7-0028-01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中医名言之一。指以养血行血凉血等药物使血脉流通,滞留的风邪也随之消除的一种治法。医理源于气血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治风先治血”中,“治血”包括补血、活血、凉血。通过补血,使血液充足,从而血行通畅,风邪随血的运行而解除;活血亦使风随血行而除;凉血使血液恢复正常的运行而风邪自除。
临床常以行血祛风或养血熄风等方法来治疗各种属于风的疾患,包括内风和外风。《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外风乃六淫之首,为外感病的先导,其善行数变,受之轻者为感冒,重则为伤,故发病往往兼夹他邪,如有兼热、兼寒、兼湿、兼暑、兼火等。本文仅讨论患者感受外风引起的外感夹湿型感冒。笔者收集云南省中医医院近1年专家门诊外感夹湿型感冒患者100例,拟从“治风先治血”论治,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中医外感夹湿型感冒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肢节酸痛,鼻塞,时流清涕,脉浮紧。次症:头重或头胀如裹、脘闷恶心、肠鸣腹泻,舌苔白腻或黄腻。兼症:纳差,食后腹胀,大便溏,体倦乏力,恶风,自汗。
1.2 入选标准 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符合中医感冒外感夹湿证辨证标准。
2 治疗方法
拟从“治风先治血”论治,给予自拟藿香桂枝汤治疗,组成:藿香15g,苏叶15g,桂枝15g,白芍15g,白芷15g,云茯苓15g,川芎10g,枳壳10g,陈皮15g,法夏15g,黄芩10g,生姜3片,大枣5枚,生甘草10g。每付药煎3次,所得药液混合共450mL,每日分3次服用。3 d为1个疗程。观察检测指标:感冒相关症状: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痒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每天观察其变化,体温测试;血常规等安全性监测指标。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主症消失,主要化验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主症好转,主要化验指标趋于正常;有效:治疗后主症有所改善,主要化验指标数值有所下降;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3.2 治疗结果 经治疗3天后,临床痊愈32例;显效4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
4 讨论
本病由外感风邪而致,风热、风寒等外邪来袭,随即转化为外感夹湿型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恶风无汗,头痛,咳嗽,肢节酸痛,鼻塞,时流清涕,舌苔白、白腻或黄腻、脉浮或濡。藿香桂枝汤针对外感夹湿型感冒组方,其功用解表化湿,祛风解毒。汪昂《医方集解》提到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先养血,川芎活血,芍药敛阴和血,血活则风散……且又风能生热,须凉血以平逆上之火”,故本方的用药充分体现了“治风先治血”之立方思想。方中藿香化湿解表,桂枝发汗解表,同为君药。紫苏行气解表;白芷除湿止痛;茯苓健脾渗湿;陈皮、法夏燥湿化痰。其中,配伍了白芍、川芎、黄芩等养血润燥,活血凉血之品,几类治血药合并使用,一是为切中病机;二可制约桂枝、紫苏、白芷等发表或燥散伤血的副反应,意在“治风先治血”;三是防止风邪、寒邪、湿邪进一步入里,伤及营血;血行凝滞,伤及脏腑,寓“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以上药物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血以治风,针对风易致瘀的病机特点,通过活血通络促使气血流畅,即可达到消除风邪之目的。白芍养血以治风,针对风易致虚、虚易伤风的病机特点,因为阴血不足易为风邪侵袭,而血虚则易滞,感受风邪也难以消散;黄芩凉血以治风,针对风易致热,热易蓄血之特点,凉血清热,以平逆上之火,使血液恢复正常的运行而风自除。临床观察表明,针对“外感”病症方面,在“治风先治血”的指导思想下,本方解表、祛风与祛湿的同时加以治血,使得外感夹湿感冒的患者在临床上虽无血虚、血瘀证候与体征表现,但是却能取得快速的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