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
盛夏7月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昼长夜短,阳光接近直射,正当小暑、大暑节气,又从7月18日进入三伏天,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气潮湿闷热,暑气盛行。这时候,机体阳气旺盛,肌肤疏松,汗孔开泄,气血流通,经脉舒畅,调理身体需注意在保养阳气、避伏暑气之间拿捏好分寸。
保养阳气别上火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人体内的阳气随着天气的升温而增强,孩子的生长、代谢活动都高涨起来,即便原本体弱怕冷、常常生病的孩子,也变得有神气了。这些都是阳气旺盛带来的改善。
把阳气比喻为“火”,适宜强度的火焰可以给人温暖、光明、能量,火焰过小固然不足以抵御外寒,火焰过大也会燔灼成灾。中国人讲究平和、中庸之道,中医也有“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说法,认为平和适宜的阳气有助于发挥机体生理功能,过于亢奋剧烈的阳气反而会失去约束,消耗体内正常的元气、津液,导致上火,出现面唇红艳、口渴咽干、尿黄便秘或者一些炎症性病症。因此,抓住盛夏时机保养阳气的同时,需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别超出正常限度。
避伏暑气莫着凉
孩子感受暑气后,往往会有面红身热、大汗口渴、烦乱不安、尿黄便秘、舌红苔黄的表现。这时候,贪凉喜冷是很自然的反应,孩子大多会吵嚷着要喝凉水,吃冰棍、冰淇淋、冰镇瓜果等冷食,爱光着小脚丫到处跑,吹着凉风不愿挪地儿,喜欢玩水或在沙土堆里玩耍。
虽然孩子属纯阳之体,不耐暑气,但毕竟年龄幼小,脏腑娇嫩,而且夏天汗孔开泄,更经受不住过度的冰凉。所以,既要让孩子避伏暑气,还要注意纳凉不可过度,冷饮不要吃得过凉、过量,室温不要调得过低,也不要让孩子在凉水里玩的时间太长。
另外,孩子的囟门、肚脐、足底三处尤其要注意保暖,戴布帽、围肚兜、穿袜子是三大法宝,也不要让孩子全身赤裸着睡觉和玩耍。
动则生阳心静凉
盛夏时节,阳气充沛,植物最繁茂,动物最活跃。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与孩子一起做些小游戏,沐浴日光,运动生阳,既能吸取自然阳气精华,又可顺应阳气的宣泄、舒展,还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不用总担心户外太热,整天把孩子关在风凉的室内,不见阳光雨露,怎能健康成长?
但要留意,享受阳光时别晒伤孩子,户外活动时间最好选在上午10点之前、下午3点之后,躲在树荫下,戴个遮阳帽,穿身吸汗透气的衣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活动也不要过于剧烈、持久,最好别到汗流浃背的程度。
天气炎热时,心火扰动心神,孩子易出现心烦不安、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或困倦嗜睡等神伤的表现。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要帮孩子保持和缓舒畅的情绪,多和他进行语言、肢体的亲密沟通,让他听些舒缓柔和、旋律轻松的乐曲,音量也要调低,尽量别招惹孩子,少让他哭闹。
冬病夏治正当时
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最适宜以冬病夏治方法治疗的疾病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穴位贴敷疗法。三伏贴药治疗的次数有限,关键是可以免除扎针服药的痛苦,孩子好接受,能够坚持治疗。
中药三伏穴位敷贴是根据“内病外治”等理论,采用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的药物,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刺激局部皮肤,促使药物经穴位由表入里,以调节气血阴阳。而夏天皮肤腠理疏松,血液循环加快,气血流通旺盛,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治疗效果比较好。
暑伤气阴湿伤脾
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容易耗伤元气和津液,虚弱的孩子会有面白、倦怠、口渴、烦躁的表现。要及时补充些食物和水分,可以适当吃些西瓜、哈密瓜、甜瓜、黄瓜、西红柿等时令蔬果,还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脾胃喜好温燥,厌恶寒湿,暑天雨多潮湿,加上生冷饮食吃得比较多,常会损伤孩子的脾胃消化功能,使孩子出现厌食、呕恶、腹泻、困倦等。除了注意饮食适量、洁净、新鲜、多样,还可用清淡的荷叶米粥调养脾胃,用山楂糕消食积,用冬瓜汤去湿浊。如果湿气重,孩子容易出现足癣、股癣,这时要注意每天用温水给孩子清洗,勤换鞋袜、内裤、尿布。
另外,芳香气味可醒脾、醒神。闷热时节,可以摘些新鲜的薄荷、藿香、佩兰、荷叶,装入小布袋,戴在孩子身上。荷叶可解暑热、清头目,用新鲜荷叶包裹或覆盖各种食材,蒸、煮后荷叶的清香就会沁入食材。
应时调养小厨房
荷叶莲子粥
选一张新鲜干净的荷叶做锅盖,将适量大米、莲子洗好加水煮粥,放温食用,有解暑、清心、健脾的功效。
桂花酸梅汤
洗净乌梅20粒,加水1升,小火熬煮半个小时,放入适量糖桂花、冰糖,放凉后喝,可生津止渴、和胃、解烦。也可以按个人喜好,再加去核山楂、陈皮等一起熬煮。
凉拌莴笋丝
新鲜的莴笋一根,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用沸水焯熟,放凉,加盐、香油调味,拌匀即可,可清暑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