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2012-04-29 00:44:03许淇
散文诗 2012年7期
关键词:德斯坦特朗斯特罗姆

许淇

当今世界的现代文学,由于突破思想和创作方法的樊篱。完成的文本,往往是跨文体写作,散文诗尤其如此。其创作方法不仅冲破分行的诗和不分行的散文的界限,冲破平仄、顿数、无韵甚至自然韵甚至拗口艰涩的规律,还可以广泛吸取姊妹艺术体裁的优点,融会贯通,独立成章。如借鉴影视的蒙太奇镜头分割法,并不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每一画面只须服务于主题。那是一种线性思维状态。潜在意识的流动有时是反逻辑的,但人性的深处有某种暗示偶然的必然。当今的诗和散文诗必须写出这种暗示,方为真实。

此处选赏的埃斯普马克的后一章:《83》。除第一、二句有关联外,以下一句一个镜头,互相独立,组合在一起,形成互为作用的内在的意象的链。即“花园”作为契机。和“你”邂逅。心灵的震波,使外在世界共鸣。正如特朗斯特罗姆所说:“……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的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北岛译)本期所选出自翻译家李笠新出版的《黑银河》诗集中。卷首有埃斯普马克为中译本出版写的前言。前言开头说,对丰富的中国文学,“远自《道德经》、唐代大师乃至当代诗人,一直怀有敬慕之意”,“我觉得我的诗与中国大师所追求的言简意赅、用象表意为最高境界的诗艺是一致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赏析他的诗和散文诗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埃斯普马克比较新得“诺奖”的特朗斯特罗姆要贴近社会、介入政治,特朗斯特罗姆作为诗人更深邃、更清脱、更接近中国的“大言无声”。埃斯普马克常常借助历史事件影射和抨击当今社会,具有诗人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如《我永远叫曼德斯坦姆》,用曼德斯坦姆在集中营的思想感受为第一人称,抨击迫害他的独裁者,他写道:“国父(指斯大林)清楚地知道阴间怎样构成,他活着,国家却好像早已消亡。”他当评委,将“诺奖”授予被前苏联驱逐出境的诗人布罗茨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猜你喜欢
德斯坦特朗斯特罗姆
微言大义
检察风云(2022年8期)2022-05-13 02:52:59
欧元之父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去世,享年94岁
英语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6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感染新冠去世
环球时报(2020-12-04)2020-12-04 05:15:14
夸张的色彩,扭曲的面孔——本特·林德斯特罗姆
少儿美术(2019年7期)2019-12-14 08:06:18
孤独
扬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记忆看见我
文苑(2015年20期)2015-11-18 20:48:48
黑色明信片
视野(2015年7期)2015-01-05 09:09:26
“欧元之父”与法国艳星的癫狂之爱
知音海外版(2011年7期)2011-05-14 09:45:44
中文级别最高的学生
意林原创版(2010年4期)2010-09-14 10:34:52
马特隆达的夜莺
散文诗(2005年10期)2005-04-29 04: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