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王奶奶前不久在家门口一家药房连续两天测量血压,结果显示血压波动较大,最高达到170/95mmHg。听了几位“老高血压”姐妹的话,王奶奶也买了一盒卡托普利片吃,谁知两天后血压飙升,人从早到晚感觉不对劲,甚至几度出现意识昏迷的状况。还好女儿女婿回来看她,一看她身体不对,问明情况以后,赶紧把她送往医院抢救。
当女儿将老太太服用的降压药带到医院给医生看,负责抢救的医生感觉很蹊跷:这些药都是常用降压药,按道理血压不会出现迅速上升;可是刚送来的老太太情绪非常激动,以至于用镇静剂才使她的情绪平稳下来。后来检查诊断后发现,这种降压药通过肾代谢,王奶奶本身肾功能不好,药效就会适得其反。医生当即停止常规的降压方法,采取了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对症下药。两天后,王奶奶的血压趋于平稳,这时,她才知道自己擅自“开药”,所以吃错了药。年龄越大,吃错药就越常见、越有害
王奶奶这样吃错药的情况,在医学上叫做药物不良反应。据报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的病人多达250万人,其中50万人为严重反应,在我国各级医院的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吃错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
其中,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因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据统计资料,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5.4%,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7倍。一项研究显示,20~29岁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51~60岁年龄组为14.3%,61~70岁年龄组为15.7%,71~80岁年龄组为18.3%,81岁以上组为24%。同时,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不仅发生率较年轻人高,而且一旦出现,其程度亦较年轻人严重,甚至导致死亡。论其原因,这可能与老年人的器官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衰退,肝、肾功能不良,体内调节能力及免疫系统变差,患病多,服药繁杂,思路不清等有关,因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大。
四种药物是“药翻”事件主因
近日,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引发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从而住院的药物品种。研究人员从全美国范围内有代表性的58家医院内搜集了2007年到2009年间10万例因重大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例。这些住院事件中,有三分之二由四种药物引起,这四种药物是:华法林(一种抗凝剂,用于防治血栓)、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用于预防心脏病)和口服降糖药(用于治疗糖尿病)。
既然药物不良反应甚至会导致需急诊住院才能解决的严重后果,我们该如何预防同类事件,保护用药中的老年亲人?
1每个用药者(尤其是容易健忘的老年人)应即时做一个卡片,记录下自己正在使用中的所有药物,并随身携带。患者不一定每次由同一医生接诊,这样的卡片也许就能帮助医生挽救性命。事实上,医学上的重大差错常常是因为医生或病人缺少这样的即时用药记录。
2一半的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急诊住院事件由抗血栓药和降血糖药引起,所有使用这些药物的病人定期监测血糖和凝血功能,有助于预防因严重低血糖或严重出血导致的住院事件。
3鼓励服药依从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谨遵医嘱),可延长用药者的寿命。像王奶奶这样仅仅因为朋友的建议或小报上的文章就擅自服药的人不在少数,随意停药的更是多如牛毛,他们对药物不了解,对坚持服药的益处和停药的坏处也毫不知情,这是非常危险的。无论是用药、停药、换药,与医生的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
(编译: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