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走遍天下都不怕

2012-04-29 00:44
大学生 2012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考研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将优化升级国家的产业结构,还将吸引大量大学生就业,对同学们的专业学习、考研、留学、创业等指出方向。

破解就业难,大学生是最大收益者

这些年时不时听说大学生就业不如农民工,在某些地方,大学生的收入甚至不如农民工。这个现象看起来奇怪,引起不少讨论。仔细分析后,就知道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匹配,大学生相对过剩,而高素质的蓝领工人供不应求。

理论上讲,人才的价格也由供需关系决定。1998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按理说大学生是高技能、高知识含量人才,应该有一个高端的产业结构来吸纳他们。但是,我们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没有跟上大学扩招。

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始终被锁定在低端装配业,比如富士康,需要的是在生产线上拧螺丝的人,或安电子元器件的人……这样的技能农民工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获得,而不需要大学教育。因此,低端装配业需要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用微笑曲线(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处于中间加工装配环节的附加值最低)来表示,这部分劳动力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而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业务主要都在中国大陆之外,比如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而这些微笑曲线两端的工作岗位正是大学生、研究生做的。因此,高校扩招后,我国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岗位并没有增加那么多,导致了大学生、研究生相对过剩。

但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改变和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未来,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每一个产业都将带来数万亿人民币的产业规模。对大学生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解决国家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匹配的矛盾,会吸纳大量的高技能、高知识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不是在一二年内就能解决的,培养人才需要周期,从这个角度反过来看扩招,就会发现扩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积累了人才优势。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只占我国GDP的3%左右(2010年数据),2015年这个数字要达到8%,到了2020年占15%,是现在的5倍。可以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端人才(包括大学生)的大量需求。有一个误区需要注意,一提及高端人才,很多人联想的都是科学家,其实,他们是花,但需要更多的绿叶来衬托。绿叶就是中高端人才,而大学生、研究生就是绿叶。我们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区域性特点,很多新兴产业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的。比如,无锡打造物联网,广东开发LED发光照明,深圳开拓海洋产业,天津滨海新区制造大飞机和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些都与它们原先的产业优势有关。北京则依托中关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目前来看,凡是大学比较多的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发展得比较好,因为有智力和人才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有可能改变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的观念,现在流行“北上广”,但是,“北上广”人才浪费极其严重,存在学非所用、高能低用的现象。在二线城市甚至是中西部,只要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肯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欣赏,大可不必纠结于“北上广”。

引导学习,不逐“光鲜”专业

近几年,大学生找工作难反过来影响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找不到理想工作,很多高校的学生以考研为目标,有的大学甚至以考研升学率自诩,60%、70%……这是误区和资源浪费。

考研热导致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薄弱。比如学电子专业的,老早就准备考研,除了攻读一门专业课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英语、数学和政治。这样的学习会导致专业水准下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当时学机械的时候,要求毕业设计能够完整设计出一台机床,大四下半学期天天画图。现在,这些环节大大缩水。大三大四忙着考研,考公务员,天天赴国企面试。社会上有种声音:批评扩招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其实,真正影响教育质量的可能是就业等大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力争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这比盲目考研、考公务员要好得多。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再讲这话,就会被人笑话。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给我们一个信息——学好战略新兴产业,走遍天下都不怕。当前,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部在不少大学开设了与之相关的一百多个专业。每一个专业的大学生如能把专业知识学到手,真的是前途无量。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热衷于金融、管理等专业,冷落了理工科。比如,在清华大学,过去高考高分的是建筑、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现在最高的是经济与金融,其次是新闻、法律,最低分是核物理专业。高中生觉得在清华学理工科比较累,前途不如那些“光鲜”专业。其实,大学学得累,基础打得牢,一辈子受用无穷。现在学的专业“光鲜”,毕业轻松了,将来动态能力(多种能力组成的能力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使用不同的能力)却很差,路越走越窄。而如果受到严格的理工科训练,思维比较缜密,将来转行都容易些。清华最低分核物理现在是冷门,但面临全球低碳经济、新能源转型和安全利用核能,这方面人才将长期供不应求。

指明创业领域,

想失败都难

对于大学生,要鼓励创业,但反对盲目创业。有的人向往像比尔·盖茨一样,但是,盖茨是商业技术天才,敏锐地看到其他人都没有看到的前景。这样的几率不多,没有这种机会,还是安下心来把专业学好。在大学没学好专业,大多数人的创业只能是摆摊,最多也只能摆到网上去。另外,有的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创建了模型,发明了专利,就准备创业。但是,往往连买主是谁都不知道。好一点的创业者拿到了风险投资,但是,很多公司都长不大,夭折了。一毕业就创业,失败率非常高。如果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些行业里踏实工作五至十年,对市场、人才和技术的发展走向有所了解,知道行业的突破口在哪里,创业很可能成功,想失败都很难。

比亚迪的王传福就是走的这条路子,华为的任正非也是如此,深圳很多成功创业者都是走的这么一条路。有的人把创业说的很宏大,但对这些人而言,创业点是非常具体和简单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的分类是七大领域,但是,这七大产业分得很细,比如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设备、控制系统……每一个都有很多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可以说每一个小的产业机会不可限量。这里面充满了无限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改变留学观念,学最有前途专业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和美国制造业是差异性竞争,双方的竞争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美国占领了航空等高端制造业,中国则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形成了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各个国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比如光伏、风能、风电机组,中国的出口量巨大,这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会借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中高端制造业形成优势。二十年内,只要中国不犯大的战略错误,中国绝对可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从留学角度看,留学的目的是学真本事,而不是为了一纸文凭。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教育和西方的落差比较大。这个差距在慢慢缩小。对于西方,我们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会儿那样陌生。中国“985”一类的大学,很多专业都集聚了大量世界一流人才。名牌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比国外的差,这些老师很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比如清华大学大多数院系都是海龟云集,生物系施一公教授曾是普林斯顿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我们不反对出国留学,即便是到国外去看看也有好处,不仅学知识,而且见识不同文化背景,对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思维差异,这有利于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清华大学主张,留学不但要去最顶尖的学校,还要读最有优势的学科,选择最著名的导师,以便未来在高端产业上赶超他们。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考研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