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传芳
【摘要】经典阅读可以也应该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有所作为。加强经典阅读,可以接引文化脉络,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可以提高阅读者的人文素养,助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阅读经典,应该以稳健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选择经典,以发展的眼光、严肃的态度阐释经典,并按不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培养目标在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方面分出不同层次。
【关键词】经典阅读文化强国文化自信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建设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诚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所言:“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而经过时代沉淀和读者筛选的经典,蕴含了各个时代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等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文化资源。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加强经典阅读,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建设一支深谙民族文化、富有创造力的文化人才队伍,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作品,引导大众文化品位,促进文化大繁荣。
经典阅读的意义
接引文化脉络,树立文化自信。“经典”是古今中外哲人智者智慧的结晶,历经时代检验,具有典范性和超越性,阅读经典是接引文明脉络、确认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受消费主义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加上网络文化的众声喧哗,大众阅读呈现出多元化、娱乐化、轻浅化的倾向,经典作品往往被疏离。2006年,北大教授谢冕曾在主题为“读图时代与经典阅读”的研讨会上不无忧虑地说:“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匆忙、快速的消费时代,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匮乏形成强烈的反差。一大批浅薄、没有耐心的读者,完全没有耐心读经典。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的高雅音乐,我们的眼睛将无法欣赏梵高那美丽动人的金黄色。文学经典培养的是一代有趣味、有诗意的中国人,但这一切在慢慢失去。”
而目前仍有一些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将我们曾经的落后挨打都算到文化传统的账上,认为要奔向现代化就要首先清算我们的文化传统。这种错误思想简单粗暴地否定我们的文化传统,缺乏文化自信心。
为了接引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深入阅读经典,让他们感受到《论语》的睿智、《离骚》的激情、唐诗的绚丽、《史记》的厚重、《红楼梦》的深刻等等,让他们看到经典的原貌,领略经典的魅力,接受经典的润泽。
提高人文素养,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核心是人才问题。打造一支有国际眼光、有民族文化底蕴、有创造力的文化人才队伍是重中之重。目前看来,民族文化底蕴和创造力是薄弱项,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需要加强经典阅读。
经典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结晶,阅读经典,就是跨越时空与大师们对话,与伟人们交流,读者可以感受其中的真善美,进而提高思想道德品德,增强修身自省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处理好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经典阅读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人文素养是创造性的根基,只有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才能创作出撼动人心的精品力作来。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中,大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人文学科的学者无一例外都接受过严格的文化经典与国学训练,他们的成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另外,阅读经典还能提高鉴赏力,提升阅读品位和整个人的审美趣味。歌德曾在与爱克尔曼谈话时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①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说过:“优秀的书籍给予我们的东西,不是单纯的知识,不是瞬间即逝的刺激,而是生存的自信,做人必备的才能和勇气书籍并不是把外在的东西轻易交给我们,而是促使我们内在的东西喷涌而出。”②因此,把经典阅读提高到曹丕所说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也未尝不可。
经典阅读的开展
首先,应该以稳健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选择经典。我们不仅要潜心阅读本民族的经典作品,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品也要大方地“拿来”。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拿来”的时候,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在西方文化强势的客观情势下,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去学习其他民族文化,才能创作出既有鲜明民族个性又有国际眼光的文化作品来。著名学者张灏在《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指出:“谈到批判传统,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对传统的误解。我们最需要正视的当然是五四时代所产生的全盘反对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演化到极端,是视传统为一片非理性的黑暗,阻挠着中国的进步,必须把这片黑暗全部扫除,中国前途才能有光明。这种以黑暗的过去与光明的未来作简单对照,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困难频仍的刺激下,心理失去平衡后的思想产物。因此而对传统所作的全面否定,也难免是情绪的反应多于冷静的反省,武断的曲解多于耐心的分析。”③这种否定使得“整个20世纪我们都以‘废除封建传统为名彻底否定了我们自己的整个历史文化传统”④。但事实上,惟有读透我们的民族经典,我们的文化之根才能扎得深,我们才不至于在西方话语强势面前亦步亦趋、失去自我,才能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避免全盘西化。
其次,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严肃的态度阐释经典。经典的产生虽然常常与时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大浪淘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往往带有超越性,正如著名学者黄曼君所言:“经典是那些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⑤阅读经典不能拘泥于古人,也没必要迷信权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很正常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阅读同一部经典都可能有不同的阅读感受,经典作品的巨大阐释空间使它常读常新,也因此被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获得新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阐释经典的时候,应该有合理的尺度,应该抱以严肃的态度。近年来,电视上兴起了一股经典解读及经典改编热潮,对于激发大众经典阅读的兴趣功不可没,却也出现了肢解经典、恶搞经典的不良倾向。对此,我们主张在阅读经典时持“厚重阅读”的态度,以区别于当下轻浅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即以审慎严肃的态度阅读,熟读玩味,反复咀嚼,力求读懂读通读透,既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所载之道,也不错过其丰富的审美信息。
再次,分层次地开展经典阅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阅读层次,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经典阅读应该从娃娃抓起,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好在遵循年龄特点和理解程度的基础上,有计划按步骤地教授经典。如在13岁以前的小学阶段,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理解力弱的特点,可以让孩子背诵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增广贤文》等。而对于大学生,应该根据通识教育的需要选择经典,将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整理,建立起包括“中国文明史、中国人文经典、大学古代汉语、西方人文经典、西方文明史”五大部分的核心课程体系,⑥中西并举,让大学生能够深度阅读中西经典,既能够接续传承中华文明,又能够对西方的思想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既避免因为不了解民族经典而妄自菲薄、“言必称希腊”,也避免因为只知道西方文化皮毛而盲目崇拜。从阅读方式的层次看,小学生侧重于背诵,首要的目的是先不求甚解装进脑子里,在以后的岁月长河里再慢慢反刍,理解消化并指导人生;大学生侧重于理解,需要深入阅读研讨,不能浅尝辄止。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经典阅读,而迅猛发展的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也为经典阅读带来了更多样的阅读渠道和更有趣的阅读方式。这种变化趋势令人欣慰。期待经典阅读的加强,可以让我们的文化之根扎得更深,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助力于一个文化强国的建设。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注释
①[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②[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铭九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43页。
③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④⑥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7期。
⑤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于延传”,《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