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越颖 居 瑢
【摘要】端砚和易水砚均是中国名砚,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素有“南端北易”之誉。通过对端砚和易水砚的起源与历史、雕刻题材、地域特色等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进行比较,得出新时代“南端北易”融合、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打破南北两大砚系的传统分类格局,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艺术与市场相结合。
【关键词】端砚易水砚融合创新
我国用砚的历史发展及分类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独具特色,而砚更是中国雕塑、书画、金石、文学、历史等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砚台不仅具有传统的实用功能,而且还承载了中国古人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我国用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此时就已经出现了石砚、陶砚、漆砚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瓷器的影响,还出现了瓷砚;进入唐宋时期,文学和艺术达到了顶峰,“诗情画意”也成为砚的主要文化内涵。纵观中国的整个历史,砚对文化的传播,一直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砚以其厚重的质感、独特的触感、自然的色泽以及持久耐用的特性而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中国古代的砚台制作各有地域特色,广东的端砚,河北的易水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砚,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能代表南北两大砚系的当属端砚和易砚,素有“南端北易”之誉。
“南端北易”两大砚系的传统分类局限,造成两大砚系在艺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将文化与工艺相结合,以历史的态度看待传承工艺,以艺术创新的观点使古砚艺术的发展更具文化广度与深度,解决古砚艺术在传统与现代、工艺与文化的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其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新时代“南端北易”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端砚与易水砚的艺术风格比较
端砚与易水砚的起源与历史比较。中国北方以易砚为代表,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阳刚豪迈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传统的实用价值,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燕赵文化的特色也孕育了独特的易水砚。
易水砚产于河北易县的易水河畔,在《易州志》中曾记载,易水砚产于易县台坛村,是我国古砚中的瑰宝,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代,易砚至今至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易县古墓中曾经出土了东汉时期的石黛板,被专家认定为最早的易水砚。易砚石料取材于易县中南山的黄伯阳洞,这种石料主要是紫灰色的水成岩,色彩非常柔和,有的石料上还点缀着天然碧绿色或淡黄色的斑纹,甚至在同一块石料中将不同的色彩叠积在一起,暗紫色斑纹的被称之为“紫翠石”,碧绿色斑纹的被称之为“玉黛石”,这些石料不仅颜色丰富,而且柔坚适中,温润如玉,易于发墨和贮墨,研墨时无杂声。古代制砚名师们,经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因材施雕、随料施艺、依形定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易砚产品,易砚的制砚工艺曾经在五代时期传播至了安徽和广东,从而影响和带动了歙砚与端砚的发展和流行,因而行内一直流传着“南端北易”的美谈。
中国南方以端砚为代表,端砚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端砚问世已有1300年的历史,端砚在唐代流传得非常广泛,在唐代辉煌的文化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隋唐初期的端砚,形制以方形、箕形居多,并设计了三足,方便砚台的清洗与挪动;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垂足而作的生活习惯的普及,端砚的足也被大大的缩短了;宋代的端砚形制较唐代丰富多了,实用与欣赏价值并重,不仅注重砚石的品质与花纹,还强调雕工,因此宋代的端砚形制品类繁多,刻工精巧,粗中见细;明代的端砚由于受代文人审美趣味的影响,造型古朴大方,雕工精致细腻,设计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艺术价值较高,远远超越了前代;而发展到清代的端砚,开始由盛走向衰,雕刻过于精细,堆砌繁琐,模仿多于创新,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远远低于前代。
端砚与易水砚的雕刻题材比较。传统的易水砚多以吉祥幸福、神话传说为雕刻题材,如龙凤祥云、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天女散花、二龙戏珠、松鹤望月等等,这些题材的装饰性极强,同时又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风格,制砚的匠师们,巧妙利用石料上的天然花纹,用平雕、浮雕、阳雕、阴线刻等各种技法,雕出装饰有人物、花草、龙凤、鸟兽的砚台,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刀法细致,在台面上构思得非常巧妙,结合易水砚的天然石质的纹理与色泽,传达出易水砚典雅美观、古色古香的艺术风格特征,因此受到历代书画家的珍藏与喜爱。
端砚的雕刻题材同样非常广泛,有的表示吉祥、如意、喜庆、贺寿、祝福,有的表示避邪、祈福,还有的引申为人品的清高与气节等等,这些题材采用传统民间艺术中常见的花鸟、鱼虫、走兽、山水、人物、瓜果等形象,如传统纹饰中的云龙、狮子、麒麟、灵芝、松竹、梅菊等等,传统造型和纹饰两者相结合,利用谐音与语意双关的手法表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文化观,雕刻的线条简洁明朗,布局疏密对比有致,使得端砚造型古雅、美观,线条生动流畅,朴实大方,端庄典雅,别具一格,如“五福临门砚”、“连年有余砚”等题材一直受到历代书画家的珍爱。
端砚与易水砚地域特色比较。易水砚产于河北易县境内,这里是燕下都所在地,“人杰地灵”构成了悠久的易州文化,也孕育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易水砚,它悲壮、阳刚、豪迈的“燕赵风骨”,融合了端砚的秀美,歙砚的典雅和燕赵大地特有的浑厚纯朴的地域风格,它的刚柔并济就像河北梆子、武强的木版年画和蔚县的剪纸一样,是河北多姿多彩的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支。易水砚也正如其他民间艺术一样,由于历史的延续、地域风俗的差异和雅俗文化的影响,采用谐音取意和语意双关的造型手法来表达传统的吉祥文化观,这种独特的吉祥寓意的符号被一代一代传承和提炼,表达着工艺师对美满幸福的追求与幻想,这也正是几千年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端砚”就因此而得名。端砚是集绘画、书法、诗词歌赋以及雕刻于一身的独特的综合艺术,制砚者的绘画、书法、文学等方面的修养直接影响着端砚的创作水平,因此使得端砚犹如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映射出古代端州特有的艺术观、文化观,它是承载了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端砚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珍视,因此蕴含了文人的审美情趣,端庄典雅,厚重纯朴,秀美且具有浓浓的书卷气息。在一方端砚中,凝聚着特有的南方抒情写意的艺术风格,集材料美与艺术美于一体,是翰墨飘香的东方情调的体现。
“南端北易”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砚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促进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从历史到今天,从传统到现代,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变幻的赞美、人生的感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是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具有实用与欣赏双重审美价值。历史中的古砚反映着古人的审美情趣与人文情怀,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灿烂文化中的一个代表,而现代的砚实用型的功能已经退化,观赏和收藏成为现代砚台的主要功能。如何承前启后,适合于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使传统艺术具有时代气息,成为制约易水砚和端砚发展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打破南北两大砚系的传统分类格局,增强两大砚系的艺术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易水砚的阳刚豪迈与端砚的细腻秀美是历史的积淀,是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也是各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代表,无论是易水砚或是端砚都根植于民间,都有很强的社会认可性,都含蓄表达了传统的吉祥文化观。因此,在各自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融入对方的艺术特征,在易水砚注重装饰性与观赏性的同时加强文学与艺术内涵,端砚饱含人文精神的同时加强装饰性元素的注入,使传统的砚台品种不断的丰富与推陈出新,提升艺术品位。
其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是历朝历代制砚技师们审美情趣和砚雕工艺的精华,我们应当传承传统的古砚艺术,并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针对欣赏群体的变化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与艺术特点的作品。创新要把继承传统作为依托,没有传统既没有现代,继承传统是为创新打下更好的基础,在继承传统的雕刻技艺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拓展出新的风格和技法,改变新的观念,创新新的题材,赋予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创造出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艺术品,因此,我们的传承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承。
再次,艺术与市场相结合,产业精细化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产品向系列化、多品种发展,突出其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并融入时代特色,设计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雅实用的作品,如易水砚的石质茶海。另外,还可以利用砚石的天然纹饰进行天然石板画、工艺包装盒以及风景石、观赏石的产业延伸,创造新颖独特、内涵丰富、工艺精湛的新时代砚文化。
砚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一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砚文化的代表,无论是南派砚系的端砚,还是北派砚系的易水砚,都是国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对砚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它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易水砚与端砚艺术风格比较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