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摘要: 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渲染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支撑。情境教学以其所具有的教学生动性和情感激励性等特点,在有效教学活动中具有推进作用。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教学运用策略
教育学认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新知讲解和问题解答活动中,依据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内在特性,进行创新和加工,创设出贴近教学活动实际,对学生内在学习情感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情境。传统教学活动中,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采用单板、单一、强制的教学方式,强行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问题解答活动,致使学生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被动开展学习活动,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而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快乐学习”、“愉悦学习”,倡导“适宜氛围”下的教学活动。而情境式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情境融洽性、情感激励性等特性,正与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要求相适应。近年来,我就如何实施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进行了尝试和探究,现将自己的探究策略和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创设合作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适宜情境中合作探知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群体性和互助性等特点。而初中生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外界社会因素和自身情感的影响下,合作意识和潜能比较单薄和消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利用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等特点,设置出具有合作探知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保持积极探知情感和能动合作情态中,合作互助的学习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如在“相似三角形”知识点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我在新知巩固练习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合作解答问题内在情感,抓住该知识点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紧密联系,设置了生活化教学情境:“上小学五年级的小丽看见上初中的哥哥小勇用测树的影长和自己的影长的方法来测树高,她也学着哥哥的样子在同一时刻测得树的影长为5米,自己的影长为1米,要求得树高,还应测得什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营造出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内在合作探知问题的情感得到有效激发,使得“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内在自觉要求。
二、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学生学习新知、解答问题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荆棘坎坷”的,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信念作前提。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内涵的生动表现和集中概括,为初中生探究实践、解答问题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平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究性特点,设置出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和合作探究问题过程中,获得解题方法和要领,在享受实践探究“劳动成果”基础上,实现探究能动意识的有效树立。
问题:如图,矩形OABC中,O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A、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0)、(0,5)。(1)直接写出B点坐标;(2)若过点C的直线CD交AB边于点D,且把矩形OABC的周长分为1∶3两部分,求直线CD的解析式。
上述问题案例是关于“一次函数”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由于学生对该知识点概念、性质、定理等内容在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问题的内在潜能受到压制。我在该问题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解答活动。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要抓住“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涵”,利用“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求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接着,我让学生根据探析结果进行解答。最后,进行总结评析,对学生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肯定性评价。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的双重作用下,领悟和掌握了问题解答的根本方法和途径,懂得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意义,主动探究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三、创设发散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主动创新
创新思维作为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知识点内容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展示,同一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知识点进行有效解答。数学问题的发散特性,为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提供了条件和载体。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征,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在逐步锻炼进程中,获得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经验,树立能动创新思维的内在情感。
如在“全等三角形”问题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及内容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导致思考分析该类问题时,缺少方法性和灵活性。我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设置了问题:“如图所示,△ABC≌△DEF,且B与E,C与F是对应顶点。问: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可使这两个三角形重合?”让学生进行思维分析活动。学生在分析、探究问题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可以借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以及图形平移方法,通过“先将△DEF沿CB方向平移,使E与B重合,再将移动后的△DEF沿着BC翻折180°”、“先把△DEF翻折180°,再把翻折后的△DEF沿CB方向平移”等途径进行解决。这样,学生在解答该类型问题时,思维更加灵活,主动创新意识有效增强。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借助数学学科内在特性,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解决问题中获得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和创新思维潜能的激发和提升,为有效学习活动开展提供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