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美国梦”的美国文化沿袭

2012-04-29 21:13:37胡渝镛
考试周刊 2012年71期
关键词:清教徒美国梦菲茨杰拉德

胡渝镛

1.“美国梦”的清教土壤

“美国梦”或称作美国理想,美国神话的存亡,伴随着整个美利坚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正如评论家玛丽·E·伯顿所说,“美国梦”已经成为“美国理想与金钱的一场恋舞;更具体地说,是代表着从英格兰人文主义到中西部平等主义,再到南部上流社会的各种观念的混合体的美国男性,与从美国社会中诞生的难以捉摸而又诱人堕落的美国式阿芙洛狄特女神之间的一场恋舞”。“美国梦”中充满了物质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与张力。正因为如此,它才在美国文学中以变换多样的面目出现,显示难以捉摸的魅力。如果我们想追溯“美国梦”成文并流传开来的历史,就不得不去了解美国的清教思想。历史学家巴斯等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自第一批清教徒到达石头城普利茅斯,清教精神就开始在美国文化中沉淀了下来。因而,想要了解美国社会、美国精神,就必须首先了解它的清教思想这一渊源。

清教主义是清教徒的思想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英国教会内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改革派。他们要求清除国教内的天主教旧制和烦琐仪式,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故此得名。清教徒在国内受到严厉镇压和残酷迫害,于17世纪初相继踏上移民北美的漫长旅途。他们希冀在新大陆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上帝,弘扬基督徒的真正精神,建造一个“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加尔文主义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培养了前所未有的宗教狂热。《圣经》成了17世纪一批又一批移民最基本的文化读本,教会成了新英格兰城镇的地理和社会中心。清教观念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成为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价值观。清教徒所推崇和倡导的价值观念主要有:虔诚、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等。在这些价值观念的鼓励下,清教先祖们面对陌生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地进行殖民拓荒,克服了种种难以预料的艰难险阻,很快在蛮荒的土地上收获了繁荣和富足。成功的喜悦无疑使他们对清教主义的价值观更加笃信不疑,他们雄心勃勃地要把新英格兰建成地球上的“新耶路撒冷”,在“与反基督力量的最后斗争中”扩张自己的疆域,直到“地球的最边缘”。美国历史也确实是从新英格兰不断向西拓进的历史。西进运动不仅使美国成了泱泱大国,而且把清教徒的价值观念传播到日趋辽阔的国土上。“在原始西部的莽莽草原上和森林中,移民从东部与欧洲带去的文明再生为美国独特的文明和美国人民独特的性格”。

早期的一些欧洲教徒认为,得到上帝认同和保佑的人们也许可以通过现世中所获得的物质上的成功得到认同,美国的清教徒则将获得物质财富与上帝的恩宠,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美清教徒将物质财富与上帝恩宠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来源于加尔文的世俗职业神圣论。清教徒普遍接受了这种以职业劳动为唯一内容的天职观,相信努力工作便能取悦上帝,勤劳致富是正确入选、获得再生的唯一手段。同时追求财富的神圣欲念促使他们不断地开拓边疆,征服自然,并因此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说,清教徒的移民史就是一部悲壮而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清教思想认为致富是上帝对其选民的要求,贫穷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上帝赐予的荣耀的贬损。在这样一种观念下,人人都追求财富和成功。清教徒对财富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上帝选民的追求,这种追求浓缩为勤劳实干、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在美洲大陆这块土地上,对于那些有宗教信仰或有宗教冲动的人而言,这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的地方,天国之梦将会在这里实现。这片土地让他们相信,美国人是特殊的上帝的选民。在清教徒眼里,这里是迦南福地,是希望之乡,是没有诱人堕落之蛇的伊甸园。可以说,美国人开发、定居西部的历史便是“美国梦”发展的历史。那些想建立尘世天国、享受世俗幸福的人,能在边疆广袤的自由土地上通过辛勤劳作获得一片农场,拥有一个成为社会独立成员的机会,这片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国土培养了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而自由的土地又促成了经济上的平等。于是,边疆为人们提供了梦想中的所有的东西:自由、民主、平等、独立、物质财富,等等,最重要的是,早期移民在边疆取得的成功使美国人养成了梦想的心理习惯,拥有了梦想的信念和力量。

2.“美国梦”与20世纪初的美国文学

当哥伦布带领船队到达那块有古老印第安人生活着的后来被称为美洲的无名大陆时,“美国梦”就已经萌芽了。之后,在近两个世纪岁月里的殖民开拓期,大批的移民为土地、自由、财富和梦想而来,这一时期的“美国梦”主要意味着“土地梦”和“发财梦”。后来,随着殖民地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越来越不满,要求独立的呼声愈来愈高,于是展开了一场为争取人民自由和民族独立的圣战。在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这份文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蔑视英国国王,而且在于它从总体上阐述了人权原则。至此“美国梦”的含义和内容已从文字上做了清晰和完整的表述。《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梦”已基本成型。而1787年颁布的美国宪法最终以法律的形式对“美国梦”的内容做了规定,此时“美国梦”才算真正成型。

梦想于是成了一种美国人十分看重的能力和天赋。浏览一下美国历史及美国早期的文学作品即可知道,早期的“美国梦”是对于一个基于平等、正义和自由的尽善尽美的国家的向往,是一个要去努力实现的梦。可以说“美国梦”是少年的梦、成功的梦,是梦想成真的许诺,能激发大胆、热情的行动。这样美好的梦想或理想从个人本身和对社会贡献的角度来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加上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从建国始就很少受到传统包袱的束缚,一直被世人认为是块自由的、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国土,是人间的天堂。

“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学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有着其特有的魅力。然而,在不同的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或是表现“美国梦”的实现,或是“美国梦”的扭曲,或是“美国梦”的幻灭,抑或是解构“美国梦”。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基本上处于高度发达的繁荣时期,但经济的大发展并不意味着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力量没有带来民众共享繁荣的福祉,反而冲垮了社会的政治、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堤坝。作为一种真诚的信念激励美国人民生生不息地奋斗的“美国梦”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主、自由、平等”之类的宏大理想逐渐失去其圣洁的光辉,锐意进取的创业意识慢慢为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所取代。美国人的那种均可发财致富的信念开始不攻自破,“美国梦”面临彻底幻灭的危机。

幻想的破灭同样触动并打击了社会最为敏感的社会群体———小说家们,而且影响他们在灰暗的时代气氛里怀着颓废的心情描写那个黯淡的年代。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说,这是个“奇迹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困厄的时代,讽刺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所处的时代更是一个表达同代人共同呼声的时代。从他们的呼声里,我们听到了社会下层悲惨的呼喊,中产者萎靡的叹息,战争机器下青年人痛苦的呻吟,还有空虚的富人们在美国梦魇里发出的呓语。他们的呼声回荡在历史的长廊里。在他们的笔下,疯狂增长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带给美国社会的大萧条,战后年轻一代对现实的极度悲观失望及他们对未来迷惘彷徨的精神状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所描绘的各个侧面,都透露出一种因幻灭而引发的宿命和悲观的气息。事实上,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中,读者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幕幕“美国的悲剧”。梦幻破灭的主题大量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德莱塞用他的《美国悲剧》大力宣扬文明和繁荣的美国生活方式,以此来给根深蒂固的“美国梦”注入一剂强心剂;海明威用他那脍炙人口的反战小说,充分表现了美国青年的悲观失望情绪;艾略特用他的著名诗篇《荒原》描绘了变为精神荒原的战后文明;而菲茨杰拉德以他短暂的一生的经历,凭着对社会细致的观察,为人们提供了“美国梦”幻灭的实例。

3.菲茨杰拉德的“美国梦”的独特性

差不多所有的美国作家写过“美国梦”这一主题,但就广度和深度而言,却无人能与菲茨杰拉德匹敌。菲茨杰拉德是由美国文化与“美国梦”孕育成长起来的现代小说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恰好处于新旧文化和新旧意识相互交替的历史交叉口,这就决定了他的创作意识经常是一只脚踏着过去,一只脚踩着现代。作为“爵士时代”的文学的发言人,他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开时代之风,他所选择的题材,描写的主题,都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另外,他的创作又经常表现出对过去美好回忆的留恋,带着一种缅怀过去的情绪,一种重温旧梦的期盼。因此,表现“美国梦”这一主题就成为他处理题材的最佳角度。菲茨杰拉德描写的“美国梦”,侧重于梦幻对个性的影响,侧重于表现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老关系被破坏之后所带来的后果,即现代美国人对理想之梦的幻灭情绪。

作为“迷惘一代”的发言人,菲茨杰拉德以他熟练的笔描述了被称为“爵士乐”和“金元”的时代。他的独特正在于:他本能地把自身的经历同美国的经历等同起来,于无意中反映出时代的脉搏和面貌。他生活在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时期,既体验到“喧嚣的20年代”——“爵士时代”的表面繁荣,又预感到它的好景不长。他的故事有一种基本格式:开始总有梦想,随之便是奋斗,到头来却是失意和绝望——这恰是“现代美国神话”的格调。到本世纪初,人们已经意识到“美国梦”业已破灭,“美国梦”是一轮从未生起来的月亮。

评论家阿瑟·米兹勒在《一位作家的后半生》中写道“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作为一个作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自我意识的双重性。他以自己的方式把完全置身事内的那种忘我投入与近乎科学的那种冷静和观察结合起来,所以几乎总是写感触至深的个人经历,而且个人经历的重要作用几乎总是在于它能作为实例来阐明种种普遍真理”。菲茨杰拉德着重描写个人经历,而这种经历本身就是美利坚民族的一个缩影。从这种意义上说,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尽管总体框架上明显是“自传体”的,但它们还是超越了个人范畴,成为一种人类及文化现实的戏剧象征。

4.菲茨杰拉德的“美国梦”的变奏曲

“美国梦”的源远流长,其基本精神作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具体内容却因时空因素而有所不同。这种深潜于美国人意识深处的情结,源于16世纪的欧洲移民,他们带着梦想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这一时期,这种梦想集中体现了清教移民群体对国家独立、民主制度、天赋人权的政治理想。接下来长达几个世纪的移民、拓荒时代对于塑造美国的国民精神和民族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独立宣言》中,“美国梦”又化作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而其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使人们对“美国梦”的实现充满信心。在新大陆自东海岸向中西部渐次推进的开发建设大潮中,它又演化为成就事业、获取爱情、拥有财富等流行主题。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资本主义日益繁荣发达,“美国梦”于是具体化为人们对万能金钱的崇拜与梦寐以求。然而到了“爵士时代”时代,战争、经济危机的爆发,人们对深信不疑的“美国梦”开始产生了怀疑。“美国梦”的魅力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上流社会一掷千金的挥霍与下层劳动人民穷困疾苦的现状,个人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以及理想遭到幻灭之后的迷惘、彷徨、悲观、失望的情绪,大量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菲茨杰拉德也以他亲身的经历,凭着对社会细致的观察,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美国梦”的图画。

参考文献:

[1]Mary E Burton:“The Counter Transference of Dr.Diver”,reprinted in Harold Bloom,ed.,Modern Critical Views: F.Scott Fitzgerald,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5:29.

[2]Lawrence Buell.New England Literary Cultur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203.

[3]Boors tin,D.J..The American,the Colonial Experience.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58.

[4]柴惠庭.英国清教[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294.

[5]柯恩.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8:136.

猜你喜欢
清教徒美国梦菲茨杰拉德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领导文萃(2020年16期)2020-08-28 11:25:11
美国醉酒史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兵器知识(2018年4期)2018-04-18 09:31:34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青年时代(2018年6期)2018-03-30 09:05:4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戏剧之家(2017年16期)2018-01-17 0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