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商周的服饰文化窥视社会

2012-04-29 20:55:42晁剑虹
群文天地 2012年8期
关键词:天子礼仪服饰

晁剑虹

《圣经》中说,偷食禁果后的亚当和夏娃为遮羞而用树叶做成衣服。如果说这就是衣服的前身的话,那么随着服饰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仅仅用于蔽体了。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从这段时期的服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夏商周时期的礼制,阶级关系,甚至其他方面的信息。

一、历史让它在服饰中沉淀:礼制

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当时把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及嘉礼等五大类,俗称五礼。这些繁缛的礼仪规定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礼节界限。与这种礼仪相适应,各种规章制度也相应产生。衣冠服饰制度就是根据这种需要制定出来的。祭天地和宗庙有祭祀之服,朝会之时有朝服,从戎有军服,婚姻嫁娶有婚服,服丧时有丧服……按照不同的礼仪需要则有不同的服饰。

举一例说吧,夏商周时期,祭祀多着冕服。 《商书·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表明奴隶主贵族穿了冕服举行祭礼。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还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又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说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 夏代的冕冠纯黑而赤,前小后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周代黑而赤,如爵头之色,前小后大。而从冕冠的旒数就明显的看出在遵循礼制下的区别: 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当时间以肆虐的姿态绽放时,历史便记录下一切。而历史的遗痕在服饰上的表现尤其突出。商周时期的服饰开始礼制化,其中上衣下裳,形成君王冕服,普遍着深衣的趋势。 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缝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为二,共裁成12幅,以应每年有12个月的含义。这12幅有的是斜角对裁的,裁片一头宽、一头窄,窄的一头叫做“有杀”。在裳的右后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缝接,接出一个斜三角形,穿的时候围绕于后腰上,称为“续衽钩边”。这种款式就像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那种“曲裾”袍的样子,但具体的裁法,书上的说法也不一致。据《深衣篇》记载,深衣是君王、诸侯、文臣、武将、士大夫都能穿的,诸侯在参加夕祭时就不穿朝服而穿深衣。在儒家理论上,说深衣的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装,庶人则用它当作“吉服”来穿。

限于条件,现在可以看到的商周时期着装人物形象不是很多,那是的服装更无从发现,可是在考古发掘中,商周时期的饰物却大量出土。例如梳理头发时使用的一些饰物:簪, 笄等它们是一根一头粗钝,一头尖细的长钎子,一般用陶,竹子,骨头,金属以及玉石制作。大致在先秦时期叫做笄,而从汉代起叫做簪。平民多使用竹制品,而贵族们的簪, 笄都是用象牙,玉石等贵重材料制作的,并且在钝的一端雕刻出精美的花纹。

礼仪制度规定:“十五而笄”就是说女子到15岁以后,就要把头发盘到头顶上,再用黑色的巾帛包裹住头发,在上面插上簪, 笄等头饰进行固定。这类似男子的成丁礼,表示女子从此长大成人可以出嫁了。直至近代,中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女子在出嫁时要将头发改梳成盘髻的风俗,叫做“上头”,就是这种古代礼仪的遗绪。

商周时期,贵族已婚女子的头饰较多。除去各式各样的簪, 笄外,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发型用品,如用假发制作的副,编,次,等。即使在小小的女子头饰上,也显示了当时严格的宗法礼仪制度的束缚。《诗经 君子偕老》一篇中有“副笄六珈”的说法。是说当时的公侯夫人们在戴上假发以后,还要插上顶端饰有珠玉的发笄。她们的发笄上可以缀有六件玉饰,士大夫的妻子们只能使用有一二件玉饰的笄,而平民百姓就只能使用毫无装饰的素笄了。商代妇好墓中出土了400多件刻饰精美的骨笄,正是这种礼仪制度的体现。

二、岁月在服饰上留下的影像:阶级关系

在商周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玉,石,陶,铜人形。从它们的服饰上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中身份不同,衣着形象也不同。

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衣服。有衣,裳,鞋,帽以及各种饰物,自然还有与之相配的发式与化妆等。但这也就是上层社会人物可以享用的文明成果,而广大的平民与奴隶则不可能得到如此自丰富的衣着。衣不蔽体乃至赤身裸体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对此,可以从出土文物中看到证据。在位于侯家庄西北岗的一座商代陵墓中,曾出土了一件残缺了一半的白色大理石跪坐人像。从它上面保留的衣纹,可以了解到当时人穿着的服装式样。这个石人穿了一件窄衣袖,大宽领的短上衣,衣服的下襟大约垂及下腹部。衣襟向右面交掩,腰间束有绣花宽腰带,绣花为云雷纹和人字形花纹。在身体的前面,腰带下还残留有一。条有人字形花纹的带子,可能是一块长方形绣花布料的残存部分,它应该是表现古代系在腰间的重要装饰品-黼黻。 黼黻在中国古代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作为贵族的身份标志,成为他们礼服的主要成分。而这个石人表现的就是当时一个盛大典礼中的贵族人物形象。

可是,二十世纪30年代,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了一批殷商时代的陶俑。这些陶俑的身上只穿了一种圆领的连衫群,腰间系着带子,衣着十分简陋。二十世纪50年代,在河南洛阳东郊的一座西周早期墓中发现了一件当时的玉人像:它两手带着木枷,应该是一个奴隶的形象。他身上穿着一件短衣,下摆仅到腰部,衣领很宽,胸前有直襟腰间系着带子,同样显得简陋粗糙。服饰的差别如此之大,这是阶级关系的直接映照。

其实在礼制中我们都可以看见阶级划分的痕迹,但我仍想把它剥离出来加以详细的阐述。周公制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血缘家族观念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它系统的完善了与等级制度相匹配的服饰制度。从此,中国的服装就成为标志上下尊卑的工具,不同的阶级被清晰的划开,不得僭越。

前面介绍的祭祀时所着的冕服,也要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旒数: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而侯伯,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古人非常看重身上的配饰,不仅用它来美化外表,还用以体现个人的身份,等级与文化修养。最重要的配饰是各种玉制作的成套饰物。上古人们制作玉饰的工艺水平很高。贵族们用精致的玉饰来炫耀他们高贵的身份地位。公侯贵族们也好用成套的玉饰来陪葬,在河南省安阳殷墟的商代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饰物。有虎,猴,象,牛,鹰等小动物形象,也有龙,凤,怪兽等神话动物形象,它们的上面都钻了小孔,推测当时可能是用来拴绳悬挂的,以组成配饰。而在商代的另外一些无法考据墓主的墓葬中很少会发现众多的陪葬品更不用说是精美绝伦的玉饰陪葬品了。由此可以反应出当时存在的阶级划分。

我国历来被称作衣冠礼仪之邦,服饰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占有无法替代的地位,而服饰考古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可以使古籍文字鲜活起来,以一个完整的形象呈现在后人面前。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周汛,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之商周时期的服饰[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华梅著.古代服饰之商周瑰奇[M].文物出版社,2004.

[4]张光直著.商文明[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延良著.夏商周原始文化要论[M].学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宿迁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天子礼仪服饰
莫嚣张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雪人的服饰
无字碑随想
乘车礼仪
礼仪篇(下)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孝——礼仪第一礼
学生天地(2016年34期)2016-05-17 05:47:39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学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