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志中
1中职计算机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起点也吸收了很多技术型的必需人才。但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举足轻重的问题,这势必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首先,在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及创新性的知识更新上都无法与新技术相联系,其发展变化也相对较慢,缺乏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互动。其次,学生整体的自身素质相对普通中等教育生源普遍偏低,学生普遍存在逃避学习的情绪,存在没有升学压力,缺乏自我提升的思想。在自身文化基础较差的情况下,给计算机课堂教学增加了些许困难。此外,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单一,更新不及时,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构建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
学校首先要确定市场需求的导向,重视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和教材的选择。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点”,着重应用。在以往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等各种倾向,其不利于达到培养目标,对实际应用不够重视。其次,教学中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兼顾计算机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明确中职计算机的课程性质,选择适应的教材,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娴熟、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计算机人才。
2.1 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1)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就是职业性,是中职教育教学与普通中等教育教学的根本区别。我们需要从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出发,为这种职业性的实际应用趋势精确定位,围绕社会此行业和企业需要对计算机技能的实际要求,强化社会需要导向和能力本身,着重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中职计算机实际训练教学模式应融知识于实际应用中,面向人力市场,将“基础型”计算机教学转向“应用型”计算机教学。教学过程中应涵盖专业基础知识,并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加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文字输入、办公软件office使用等基本技能和计算机专业性较强的实践的具体目标专业的细化到日常的教学课堂中,从而培养和引导学生自觉的结合专业和岗位需要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为中职计算机专业赋予旺盛的生命力。
(2)专业性。
中职技术人才的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体现在中职计算机这门课上就是要求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该岗位所需的计算机技能。中职学校可以在不同专业因人才培养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各自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根据社会对所教专业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机实训教材,侧重发展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计算机职业技能。
计算机是一综合性的学科,其应用范围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中职计算机实训教材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岗位的要求,就要从各自的实际生活和职业岗位中选用相应的课程内容。例如,电子商务和营销行业,对于网站的设计制作要求比较高,可就网站建站维护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化,强化相关的软件如dream weaver、Fire Work、Flash、Asp等;文印行业对文字输入和排版的要求比较高,可强化学生文字输入和office等软件的扩展应用方面,如深入学习office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在office软件上的一些VBA程序的编制;广告工艺专业等可就颜色及PS等相关处理软件进行强化。
2.2 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到实训教学计划中。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就业要求的重要能力之一,是能够证明其具有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中职计算机专业必须把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训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自信和就业竞争力。
(2)走“产学相结合”之道,实现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的“零过渡”。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核心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就无法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为了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学生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职业素质,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实现。因此,中职学校可与本校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协作完成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计算机教学实训课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参与企业岗位培训,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应用和解决实际机问题。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仅仅是中职教育教学的一个场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有走出教室,走进生产车间、社会的广阔天地里,才能顺利地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程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校本教研的保障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2] 吴建东.网络环境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5).
[3] 陈镘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8(7).
[4] 常金娥.网络教学中教学评价系统的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