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姝姝
《熬波图》是元代陈椿(1293~1335)所作,陈是下沙盐场的盐官,根据前盐场提干鹤山(其号)未竟之作而继之所成。此书图文并茂,描绘了十四世纪煮海制盐的整个过程及盐民们的生活。细阅此书,颇觉其意义非常,几百年流传至今,于社会、科技及美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一、《熬波图》反映的社会现实
现今浦东下沙、新场、大团、三灶、六灶、盐仓等地名正好说明浦东南部地区在古时是一个产盐区,其地建制是按制盐单位场、团、灶来设置的。在海边的先民们,除了从事捕渔业,也以制盐为生。《熬波图》给我们描绘了十四世纪海边先民熬波煮盐的生活状况。
浦东南部地区的盐业生产自五代后梁开平年间(十世纪初)开始发展。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正式建立下沙盐场。元至明代中期,盐业生产达到鼎盛,规模及产盐量位居各盐场之首。《熬波图》的作者陈椿时任下沙场盐课副司。他根据前人所作,结合当时现实,精心绘制了52幅熬波图(现存47幅),并配以解释文字,真实反映了当时盐场的建造情况以及制盐的一系列工序。一字一画之间,颇显盐民艰辛。
纵观47幅图,幅幅皆是盐民泪汗。在《裹筑灰淋》一图中就写到“作劳口舌干,咸水觉有味。早知作农夫,岂不太容易”可见,建造灰淋比种地都要艰难;在《开河通海》中有“海水无尽时,要在人煎熬”在摊场四周开河,引海潮进入,又要防止海潮倾灌,淹没摊场,需时时注意所开月河;《疏浚潮沟》中有“但得朝朝水满沟,一生甘作泥中鳅。” 由于海水夹带着泥沙,常常会淤塞河道沟渠,需不时疏浚,因此身上常溅满淤泥。除此,在《开辟摊场》中有“但恐人力疲,牛疲亦何伤。”《海潮浸灌》中有“煎盐工力繁,惟此艰难甚”。《棹水泼水》中有“健妇肩灰何火急,不顾饥儿扳担泣”。这些描述直接间接地点出了当时煮海制盐的辛苦与繁忙,不仅自己废寝忘食,有时候连嗷嗷待哺的婴孩也无暇顾及。
不但如此,当时的盐政也非常苛刻。元代虽是下沙盐场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官售盐价最高而给付给盐民的工本钱最低的朝代。当时盐民所得到的工本钱只为官售盐价的1/30,若再遭不良盐官欺凌,盐民连这1/30也未必能拿到手,生活自然困苦不堪,可见朝廷对盐民的压榨之重
《熬波图》出自盐业鼎盛时期盐课副司之手,是爱民之官借记载制盐方法与工序的同时陈民情,书民意,希望朝廷能了解盐民生活的真实状况,减轻盐税、改善其生活,这样方能保天下太平。
二、《熬波图》的科技价值
《熬波图》是古代一本重要的盐业科技文献,在制盐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熬波图》详细介绍了浙西盐场煮海制盐的整个过程。每道工序配以绘图,每图配以说明文字,并附诗一首,虽文辞通俗简略未见华美,却朴实致用,把制盐的整套工序描绘得非常详实。在《熬波图》序中写到“抑尝观淮甸陈华《通州鬻海录》,恨其未详,仅载西亭、丰利、金砂、余庆、石堰五长安之处所削灰刺溜澳卤试莲煎盐采薪之大略耳。今观斯图,真可谓得其情备而详矣。”可见,《熬波图》是在当时同类书基础上的总结与提升,所载工序相比同时代的制盐书籍要详细完备。
《熬波图》现存47幅即47道工序,概括起来主要有8道大的工序,分别为建造团灶、开辟摊场、海潮浸灌、筛水晒灰、担灰入淋、淋灰取滷、捞洒撩盐、起运散盐。简而言之即首先要建造团灶、盐仓以备烧制、仓储;然后在海边开辟摊场、筑灰淋和滷井;随后摊灰,引海水浸积后曝晒;晒后担盐灰至灰淋,遮上层层茅草,以海水淋之,形成滷并流入滷井;最后将滷水运至团灶烧制成盐。
《熬波图跋》中写道“惟宋元制盐之书世无传本,此虽残缺,犹足藉以窥煮海之渊源法度之移,始于夫先民之勤劳焉。”可见此图之前,中国并无专门的盐业著作流传下来,因此《中国盐法志》评价其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关于海盐生产的专门著作。
三、《熬波图》的美学价值:
《熬波图》的美学价值首先体现在绘画上,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赞誉其“图至精细”。《熬波图》历经鹤山、敬斋(鹤山之子)、陈椿三人主持,雇画工绘就,熬波图画工数量并不明确,且画工的具体姓名不可考,如《熬波图》序中所写:“而鹤山尤为温克……深知煮海渊源,风土异同,法度终始,命工绘为长卷,名曰《熬波图》”。细观熬波图每一幅图,不难看出有界画的影子,即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纵观47幅图,大到所绘之团灶、便仓、摊场、沟渠、池井小到运薪之塌车镭车、滷船、运盐船、煎盐之铁盘、盐民所执之铁锹、扁担等都工笔严谨、造型准确,十分写实,显然符合图解类书的要求。
尤为可贵的是其画虽工整,意在图解,然人物、动物之描绘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车水耕平》中的耕牛,全身肌肉鼓起,眼睛突出、牛头后扭,似用尽全力耕地,整个画面充满张力;在《削土取平》中,画有12人在翻耕土地,他们穿着不同,表情各异,或低头翻耕、或持锄休息、或转头交谈,远处还有一妇人,襦裙裹身、绥带飘飘;《担载运卤》一图中,一老一壮正挑担,河中有一滷船由两牛牵引前行,牛上分别骑着两小孩,手拿鞭子,相互吆喝着赛跑。而最特别的是各图都能在主题之外添加闲笔,在每幅图的上端,往往画有乱石、小桥、杂树飞禽等。内容丰富、生活化气息浓郁。
其次,《熬波图》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图咏上。图咏是以旁白补充图画说明之不足,文辞通俗朴实,言简意赅,志在写实,然作者忧国恤民之情,常难自禁,见诸笔端。
《熬波图》详细介绍了浦东南部煮海制盐的整套流程,由于工业化制盐的发展,浦东传统海盐业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消失,但它毕竟是一段历史的总结。其界画与闲笔的有机结合,刚柔并存使其不失为一部精美的科技和艺术作品,值得我们去细读。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南汇博物馆)